同仁堂“出海”:“立足亚洲,瞄准全球

发布时间:2025-05-05 22:14

343年历史的同仁堂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坚守与传承的一部分,尽管,这份坚持将不得不面对更加激烈的考验与挑战。

“家业”坚守者

同仁堂的故事,刚刚开始。

2012年,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同仁堂”)庆祝了自己20岁的生日——在阶段性总结第二次体制改革实际“战况”的时间节点意义之外,业界和公众更为关心的是,下一个20年,这家仍在进一步调整中的新集团将承载这一“金字招牌”怎样的野心与抱负。

“我们还是要慢慢地走路,每一步都得走踏实了。”北京同仁堂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陆建国日前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尽管现在发展不错,但是,对这块牌子来说,不发展就是倒退,我们的压力特别大。”

11月2日,同仁堂旗下上市公司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600085.SH)发布2012年三季报,显示在整体制药行业面临政策限价等压力下,同仁堂净利润实现增长51%,明显超出市场预期;而明星产品如“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等在价格保障下,增速已持续超出20%。

事实上,早在2006年,国内首次对中华老字号品牌价值进行的评估调查中,“同仁堂”就以29.55亿元的品牌价值名列首位。

但陆建国坦言,自己目前最费心的也正是这家百年老号的价值和发展。

“从300多年前开始到现在,同仁堂既不是历史最久的药铺,也不是规模最大的,走到现在,靠的就是‘小心’两个字。”陆建国告诉记者。

关于同仁堂的小心谨慎,“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金字招牌已经深入人心,这份当年同仁堂先祖们高高悬挂的朴素训诫,更多则像是他们对自我行为的反复强化,最终代代相传。

“中医靠中药,中药靠药材,但即便是同一种药材,价钱、产地、当年天气不同,质量天壤之别,这些,就得靠技艺、靠人心。”采访中,陆建国用“兢兢小心,汲汲济世”这个看上去似乎过于简单的词总结了同仁堂的百年传承,“这种行为和文化我们一直用师徒传承的方式一代代延续,直到现在,我只能说,我们还比较清醒。”

2010年,同仁堂开始逐步暂停了在全国部分省份的国家基本药物招标的“国家大单”,此时,距离新医改中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招标采购不到一年时间,而在这份包括跨国制药巨头都期望占得一个席位的目录中,由于质量品牌优势明显,同仁堂一家坐拥42个品种,占据中药目录四成之多。

“为了中标,不少企业竞相压价,那些一眼看去明显超低的价格迫使一些品牌企业不得不先暂停招标,”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向本报表示,“不少招标价格同仁堂甚至连药材都不可能买进来,昧良心做那些质量差的药,公司要承担巨大的品牌风险,只好被迫暂停。”

也就是在那一年,曾立志于“普药航母”的四川蜀中制药开始在低价招标压力下用假原料改换药材,最终彻底沉陷。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陆建国认为,“今天,商业竞争环境中的考验只会越来越激烈,这样,对自己做人、做事的坚守,更需要守得住。”

“宅门”拓展者

但同仁堂是立志要讲一个更大的故事的。

“同仁堂目前在16个国家开了40家终端店,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同仁堂将在30多个国家把海外终端药店增加到100家,这样让同仁堂在海外也形成一定规模。”同仁堂集团总经理梅群此前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根据同仁堂在“十二五”期间的规划,其将加大国际化步伐,其中海外市场开拓将成为一个重要方向。

“同仁堂在海外16个国家和地区开了74家门店,在国外政策限制不能以药材出口的情况下,通过患者的口耳相传,所有店面都已经实现了盈利。”陆建国向记者透露。

这一自2003年开始的海外布局,终于进入了令人期待的收割期。

2003年,同仁堂投资400万美元,在香港注册成立“北京同仁堂国际有限公司”——这一集团全资的海外公司被充分授权,它不同于一个合资公司或者药店,而是要在集团层面负责整个海外市场的发展、规划、布局、管理、具体的业务运作、投资、人员派遣等规划项目。

但老字号的出海并没有想象中的一帆风顺。

1994年,同仁堂在伦敦开设了第一家欧洲门店,但包括随后在其他国家开设的店面在内,最初并没有受到当地的欢迎。

在一些门店中,同仁堂在国内经典的“名医坐堂”模式却并不被国外认可和理解,市场始终无法打开。

“中医诊治的理论本质上是一种世界观和哲学,但这样的理论短时间内很难被欧美消费者接受。”回忆那一段同仁堂并不顺利的开拓,陆建国告诉记者,也就是因为有了这次的挫折,同仁堂在海外的发展开始更加务实和踏实。

“站稳亚洲、迈进欧洲、渗透美洲、开辟大洋洲”——调整策略的同仁堂开始把重心放在亚洲市场,特别是华人文化接受度较高的国家,这种务实的做法很快在东南亚地区收到了成效。

公开资料显示,在连续开设了10多家分店后,同仁堂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马来西亚吉隆坡分店当地人要提前一周预约才能轮到大夫坐诊抓药,煎药机昼夜不停运转都难以满足需求,在亚洲市场的销售额已经占到了海外整体销售的90%,其中就包括门店的收入。

8年后的2011年,同仁堂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1.08亿元,同比增长23.58%;报告期内海外市场销售高于国内,国内实现营业收入56.50亿元,海外市场销售4.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23%和24.76%——根据海关统计数据,2011年按照国内中成药出口金额,同仁堂继续排名第一。

“对于欧洲市场,我们现在的策略是,先传播文化,做点‘栽树’的工作,然后再慢慢谈到产业发展。”陆建国告诉记者,比如门店从装修布置到定期讲座的文化营销、中医中药的文化博物馆、针灸的推广,以及联合孔子文化学院的联合推广等等,“我们现在先安心栽树,这个时间也许很长,但重要的是,我们已经认真在做了。”

网址:同仁堂“出海”:“立足亚洲,瞄准全球 http://mxgxt.com/news/view/999993

相关内容

亚洲足球明星三个等级划分: 1...@子墨清风的动态
巴西足球明星狒狒:风头正劲,瞄准全球舞台
陈立发:与同仁堂一起成长
QQ音乐受邀出席国际音乐产业大会 全球音乐正瞄准中国市场
孙继海入选英超亚洲球员历史最佳11人榜单,中国足球迈出骄傲一步
「明星台球」明星台球瞄准器怎么打开
瞭望|同仁堂携中医药登上国际舞台
同仁堂系列研究之一:同仁堂股份、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国药有什么关系? $同仁堂(SH600085)$ $同仁堂科技(01666)$ $同仁堂国药(03613)$ #中药板块异军突起,行情能持...
同仁堂、同仁堂科技与同仁堂国药的关系与比较 A股 同仁堂 港股 同仁堂科技 、 同仁堂国药 同仁堂 :主要产品包括同...
瞄准欧洲杯!阿里旗下速卖通签约贝克汉姆担任品牌大使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