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横店群演看“马太效应”:梦想与现实的博弈

发布时间:2025-05-04 21:50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是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的一则带有生活哲理的寓言。

后来,社会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把这则寓言,简化成了“马太效应”。

其大意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赢家通吃。

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马太效应”的影子。

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有钱的资本家,哪怕整天吃喝玩乐,他用资本所创建的企业也会像滚雪球那样自动生产,给他带来源源不断的巨额财富。而处于底层的穷人,即便每天都辛苦工作,得到的收入也只够温饱。

前一段时间,被我国封杀的梅西,拿金球奖拿到手软。

而那些不知名的和梅西球技相当的球员,却鲜为人知。

一线明星的收入和群演的收入,最能体现“马太效应”。

一线明星一个月的收入,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而将近二十万的横店群演,却普遍只能拿到十三块五的时薪。

就这还不能保证,明天还会不会继续降薪。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群演供过于求,降薪符合市场规律,降薪会让一部分底层群演觉得工资太低,从而自动放弃群演这一职业,转而去做其他工作。

等到群演走的差不多了,不再供过于求了,群演的工资就会重新涨上去。

二十万的横店群演,有人为了混盒饭、有人为了见明星、也有人梦想像王宝强那样,从草根逆袭成为一线明星。

当然,明星不是想当就能当的。

王宝强八岁习武,十四岁就怀揣着梦想来到北京。在他习武的这六年里,王宝强几乎每天都在刻苦训练,为他以后的演艺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六岁的王宝强已经,在北影门口蹲了两年、跑了两年龙套、啃了两年的干馒头、在出租房里蜗居了两年。

凭借着坚持、肯吃苦、淳朴,这才得到了出演《盲井》男二号的机会。

随后在冯小刚的《天下无贼》中饰演傻根一角而走红。

出名要趁早,在王宝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盲井》上映是在二零零三年,那时电视是主流媒体,群演的规模还远远没有达到现在恐怖的二十万人,那时还没有几个人绞尽脑汁想摆脱固有阶层,那时人们还没有被手机里各种各样的信息包围。

在当下这个被成功学洗脑的时代,想当明星、想出名的群演,比二零零三年多得多。

我相信,绝大部分普通群演,八岁的时候,不是在享受童年时光,就是在读书。

就算某位群演,有王宝强那样的志向和肯吃苦的精神,那他也已经二三十岁了,也得为了生存和婚姻问题操心。

继续当群演,尤其是在当下这个注意力竞争激烈的时代,未必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我建议还在横店的底层群演,换一条人少的赛道。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明智之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从横店群演看“马太效应”:梦想与现实的博弈 http://mxgxt.com/news/view/980342

相关内容

横店13万群演现状,梦想的代价,群演的生活实录
横店梦想之城中群演与明星的待遇差距
《小闯横莱坞》:群演也有舞台,梦想照进现实
从明星梦到混日子,横店20万群演现状,究竟是如何造成的?
横店影视城,群演的明星梦!
横店“群演”现状:20万追梦人变做梦人,如今已成“懒汉”的天堂
漂在横店:梦想是起飞,现实是坠落
探秘横店群演生活,从求职艰辛到片场百态,为梦想坚守的日日夜夜
横店13万群演现状:美女泛滥,懒汉遍地,降薪后他们该何去何从
“演艺圈千奇百怪,横店群演何去何从?”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