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发布时间:2025-05-01 13:51

出版时间

出版社

书名

目录

编者

2018年6月1日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20课

教育部组织编写 [16

]

罗迦·费·因格是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8-9]

问题及选项

问题:

从下列四种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

对于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就恭喜你答对了。因为图形B是唯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不过,也许有人会选择图形C。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所以会被认为与其他图形不同。确实如此,这也是正确答案。答A也是可以的。因为A是唯一没有角的图形,所以A也是正确答案。那么,D又怎样呢?这是唯一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因此D也是正确答案。换句话说,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 [2]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 [10]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堡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 [11]和排版术。 [12]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13]

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3] [14-15]

赏析

一、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这篇课文首先用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引出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告诉我们不满足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接着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论证了创造性思维的必要因素,然后再用道理论证论证了任何人都具备创造力,关键在于是否关注普通的想法或是闪念,并推敲和充实,最后总结上文,得出我们要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的结论。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论证“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举例论证)”

第二部分(4-8):论述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第三部分(9-12):论述富有创造性和缺乏创造性的区别。

第四部分(13): 总结全文,与文章开头相呼应,前后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点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设问的多次运用。

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又是一种常用句式。在议论文中常常使用。本文的设问句,根据具体内容的需要,用得恰到好处。

如文章的开头,先列出四个图形及思考题,随即提出设问:“对于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接下来,通过对几种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原因是,“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推而广之,“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又如课文第4段末尾提出设问:“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然后作者又对此作了回答。

还有第9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接着进行了分析回答。

这些设问句的作用主要是提醒读者注意,引导读者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波澜起伏、另外用在文中的设问句,还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对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的理解: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如果没有创新,国家和民族就不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就会落后,就会僵化。比如像中国在世界上领先了几千年,是因为一直有创新,到了近代清朝,由于闭关锁国,不愿创新,结果开始了一百多年的屈辱。直到了今天。随着中国不断的有创新,方可重新让世界开始懂得尊重中国。美国今日在世界上能有如此高的地位,也和对创新能力的支持紧密联系。 [4]

主题结构

本文由一个选择题入手,阐述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告诉读者有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是有渊博的知识,有活用知识的意识及态度,还要持之以恒。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4] [9]

写作特点

1、由一个问题的答案入手,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逻辑性强。

2、过渡段和过渡句的使用使文章结构严谨,衔接自然,条理性强。

3、采用举例论证的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说服力强。

4、多处运用设问句,引起读者思考。 [9]

写作背景

有很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容易形成思维定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的事,与自己无缘,不相信自己能有所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4-5]

汲取:吸取。

渊博:精深而广博,形容知识广且深,博学多才。

创新:创造新的,革新。

推敲:形容斟酌字句,反复琢磨,反复思考。

模式: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去做的标准样式。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牢固,不易动摇。

轻而易举:形容做事毫不费力。

持之以恒: 持:坚持;恒:恒心。长久坚持下去。

孜孜不倦: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认真。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灵感:也叫灵感思维,指文艺、科技活动中富有创造性的突发式思维状态。 [1-3] [12] [14]

网址: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http://mxgxt.com/news/view/918271

相关内容

小鸡有几条腿正确答案,一只小鸡有几条腿
蚂蚁庄园今日正确答案:豪猪和以下哪种动物的亲缘关系更近?
鸡汤化的佛学:追问被遮蔽,剩下的全是“正确答案”
那一刻,揭晓的答案令我震惊不已,仿佛世界都静止了
全明星街球派对:扬尼斯趣味问题全解,正确答案大揭秘
金庸最像自己笔下的哪个人物?答案想不到
这三对星座,婚后甜如蜜,全是正确答案
同一个问题,5个年轻人的答案怎么都不一样?
“公众人物”的法律挑战:王明星案折射出的公正与透明
星光展馆 · 特殊事件 · 完美答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