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曝光了明星杨颖和黄晓明的儿子“小海绵”就读上海某国际学校的照片。
从照片来看,杨颖不仅亲自送儿子上学,还和黄晓明都加入了学校的家长群。
他们在群里的备注名分别是“max 妈妈”、“Max huang 爸爸”,为了方便老师一眼识别,也是毫不遮掩。
评论区还有人调侃,不知道之后他们在家长群里回复“收到”、“明白”又是怎样一副场景。
此情此景,不由让人感慨:原来明星为了孩子的教育也能如此“接地气”,也不得不进家长群!
顶流明星
也逃不了进家长群的命运
其实,杨颖和黄晓明并不是第一对进家长群的明星父母。
在之前热播的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4》中,歌星张杰曾无奈地透露身份转变后,自己同样被家长群“拿捏”了。
演员马伊琍也在节目中吐槽过,自己加了很多家长群,包括各种兴趣班群、校车群等。最怕群里有老师,如果自己回消息不够及时,就容易被认为搞“特殊”。
因此,即使平日里工作再忙,就算正在拍戏,马伊琍也会紧紧盯着家长群,一有什么消息就抓紧时间回复。
或许明星和普通人在一些方面有“壁”,但是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大家都有着为人父母的妥协和无奈。
压垮成年人的
有时只需要一个家长群
家长群建立的初衷是方便家长与老师直接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
但事实上,不少家长群正在逐渐“变味”,一定程度上成了很多家长焦虑和压力的来源。
尤其被要求布置任务时秒回信息,需要全天候“待命”。有些家长甚至感慨道:
如果说接收、回复消息还算是日常琐碎、无伤大雅的情绪劳动,那么当家长群遇上“打卡”,那难度和压力就指数级飙升了。
杭州新闻中心曾报道,在其采访的64位小学家长中,有多名家长每天要使用5个APP。而且每个家长都要每天打卡,有的甚至要“每天打卡4次”,将4段视频分别上传到学校规定的APP上。
打卡视频的内容包含:记录孩子写作业,还要检查笔画是否错误;给孩子练口语录好几次音,再从中择优上传;记录并上传孩子的跳绳成绩、教广播体操等。
家长们白天是打工人,晚上还要辅导孩子做作业,并验收学习成果,这无疑加重了他们身上的负担。
之前有位江苏家长,认为自己在家长群里被迫承担了大量老师应负的责任和工作,于是发视频猛烈输出:“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我要你们干什么?”
这个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引起许多家长的共鸣。
所有的一切,都让人对家长群避之不及:原本是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平台,现在却变成了明争暗斗的竞技场。
家长群背后
隐藏着内卷和教育焦虑
尽管家长群总为人诟病,但大多数人都没有拒绝进群、退出群聊的底气。
毕竟对于家长来说,自己受累不要紧,万一没有协调好孩子的学业安排和在校生活,可能就会牵连自己的孩子,事关孩子的教育和未来,决不能马虎。
比起那位江苏家长“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的霸气,更多的家长则是“想退群,但我不敢退”的无奈。
其实不难发现,真正的压力和负担并不是来自于一个小小的“家长群”。说到底,家长群只是一个工具,其背后隐藏的还是教育焦虑。
在内卷的大环境下,家长们不甘心自己的孩子被落下,所以不得不沦为批改作业的“工具人”、十项全能的“打卡机器”,还要努力协调与学校老师、与其他家长的关系。
当然,在教育部门大力推行“双减”等相应措施后,这种现象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但这背后反映出的鸡娃升学焦虑、教育资源的分配等问题,并不是家长退出家长群就能解决的。未来需要正确发挥家长群的作用,家长们也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
作为普通中产父母,在无法改变现状的情况下更要保持清醒,别让自己陷入教育焦虑,也别让孩子成为了内卷的牺牲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