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博物馆
翁思再,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文汇新民报业高级记者,京剧学者,剧作家。历任新民晚报记者、编辑、文艺部负责人、文汇电影时报副主编等职,曾获中国新闻奖、全国现场短新闻奖、上海新闻奖、全国晚报好新闻奖等。现任文汇新民报业集团文化发展顾问,兼任中国戏曲学会理事,上海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
其剧作有《大唐贵妃》、《玄奘出关》、《道观琴缘》和中日合作的舞剧《杨贵妃》等。学术著作有《京剧丛谈百年录》、《余叔岩研究》、《余叔岩传》。论文有《在梅派和梅兰芳体系之间》、《程砚秋的学者人格》、《京剧音韵新解》等。
泰州是研习京剧的福地
梅兰芳的故乡对于研习京剧来讲是一个福地,也是我们非常向往的地方。今天是我第3次来到泰州。
第一次我记得是1998年,梅兰芳纪念馆落成,还建了梅兰芳公园,我是以《新民晚报》记者的身份来的。回去后,我写了一篇特写,大概在当年4月11日、12日见报,整整一版,题目是《在梅兰芳的故乡》。
第二次是2004年,梅兰芳的一次诞辰,在泰州梅兰芳大剧院,举行了一个有关梅兰芳艺术表演的活动,我参加了,并且上台扮演了刘备。
今天是我第3次到泰州来,有很大的感触:这个地方人杰地灵。一个地方能够出梅兰芳这样杰出的人才,绝对是有规律的。据我了解,泰州不仅仅是出了梅兰芳这样一位最优秀的京剧艺术家,还有最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航天科学家和政治家。
有人说,泰州的“地”好像并不是太“灵”,这个地方以前,特别是明清年代老有灾难。老有灾难,地灵不灵?好像不灵,但不能这么说!真正要出人才,离不开艰难困苦的磨炼。正如我要讲的梅兰芳,养尊处优出不了如今的梅兰芳。泰州出这么多人才,跟其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有关系,跟其历史传承有关系。
梅兰芳说自己是泰州人
回到我们今天要讲的主题,梅兰芳是怎么造就的?梅兰芳是怎么一个经历?他怎么就是泰州人了?泰州文化给了他什么精神?
潘光旦先生在1941年写了一本书,叫做《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著作中他列出了几十个梨园家族的谱系,其中“梅氏家系”写的是梅家,他写道:梅鸿浩,兰芳曾祖父,外行(曾任怀宁县知县)。曹氏,鸿浩妻,扬州宦家女。梅兰芳的曾祖母姓曹,是扬州一位官宦人家的女孩子。当时,大概念上的扬州包括泰州。
我们不能仅看记载,梅兰芳说自己是泰州人。他在《梅兰芳舞台生活40年》这本书里明确写着:我的祖母告诉我,祖母的前辈曾在泰州开过一个木雕铺,里面卖木雕的人像和佛像。
1928年,上海的泰州同乡会成立,选梅兰芳为会长,梅兰芳欣然接受。
幼时的梅兰芳并不好看
梅兰芳早在4岁时就成了孤儿,继给他的伯父梅雨田。幼时的梅兰芳并不像大家所想的那么好看。
怎么叫不好看呢?大家看这张照片,他的眼睛很小,而且眼皮很厚,眉毛和上眼皮之间距离很长。另外,梅兰芳还是天生的近视眼。一个人在舞台上,需要眼睛来传神,梅兰芳的眼睛不行。
而且,我们说一个当演员的,尤其是当一个旦角的演员,比较理想的脸形最好是瓜子脸或者是鹅蛋脸。幼时梅兰芳的脸形却介乎于圆脸和国字脸之间,比起一个理想的男扮女旦角演员的脸形是不符合的。
所以,梅兰芳的第一个老师见了他就不怎么喜欢。而且,他另外还有两个缺点:一个是嗓子一般,不响亮;另一个是反应比较迟钝,人比较木讷,别人学一两遍就会了,他要学好几遍才会。
老师对他说了一句话:祖师爷不赏饭啊。意思是,我们的祖师爷没有给你戏饭吃,你没有条件从事我们的戏剧行业,说完就走了,不教他了。
梅兰芳精神就是泰州精神
然而,梅兰芳自己并没有放弃,选择继续学习。怎么克服这些不利条件呢?眼睛不好,他每天练功时拉一个舢板画,对着一个点仔细看,把两个眼睛瞪起来看,而且不许眨眼,十分钟二十分钟不眨眼,多看多看,眼睛就有注意力了,就可以聚焦了。
为了练眼睛,梅兰芳还坚持每天放飞家里养的鸽子,眼睛紧跟着鸽子走,鸽子飞到哪儿他眼睛就盯到哪儿,从左飞到右,从右飞到左,转来转去。他就这么练眼睛,整整10年,一双出神的眼睛出来了。
我们看梅兰芳的电影,《贵妃醉酒》、《霸王别姬》,那个眼睛多好看,那是一对非常漂亮的眼睛,非常活动的眼睛,非常传神的眼睛,这些都是苦练出来的,流着眼泪练出来的,需要很大的毅力。
还有就是嗓子,嗓子也是练出来的。他每天要把嗓子“喊出来”,每天早上天蒙蒙亮就去散步,走上几十分钟,把身体走热了,把声带的肌肉活动开了,就开始喊,把嗓子喊发毛了、发热了,一直喊出汗来。
我们说,梅兰芳绝对不是天生的人才,而是靠苦练、下苦功夫造就的。在他的身上,有一种奋斗的精神,我觉得如果要从梅兰芳来看泰州的话,梅兰芳精神就是泰州精神,外表很谦虚、很低调,内在又很努力、能吃苦,艰苦奋斗。
梅兰芳的美打动了无数的人
或许是梅兰芳的执着打动了上天,18岁后,梅兰芳的奇迹出现了:经过青春发育,他突然变成了一个美男子。梅兰芳的美,打动了无数的人。
上世纪40年代,梅兰芳在上海参加一次明星荟萃的汇演,剧目是《龙凤呈祥》。当时,著名画家丰子恺坐在剧场里观摩,演到中场,梅兰芳扮演的孙尚香雍容大度地出来了,真是光彩照人。这时丰子恺惊呆了,左顾右盼,再使劲地掐自己,说道:“我不是在梦里吧?”
过了几天,丰子恺在上海的马斯南路拜访了梅兰芳先生。获得了零距离接触的机会,不由自主地仔细端详起梅兰芳来。他细看梅兰芳的面相,觉得脸皮后面的骨头布局得很好,又看梅兰芳的身体,长短肥瘦,也恰到好处。
丰子恺是以一个画家的眼光观察梅兰芳的,后来他写文章说:“西洋的标准人体是希腊的维纳斯,按人体美的标准去衡量,梅郎(梅兰芳)的身材容貌大概接近维纳斯,是具备东方标准人体资格的。”
不仅是中国人见梅兰芳为荣。1929年,梅兰芳到美国去,好莱坞电影公司组织非常有名的外国演员及当地政要设盛宴欢迎他。宴会上,大家穿得都非常体面,但突然间闯进来一个人,穿着扫地工人的工作服,给梅兰芳鼓掌。
这人是谁呢?卓别林!当时卓别林正在拍一个片子,他在片中扮演一个清道夫、扫地工人,不能及时参加欢迎梅兰芳的宴会,但又不愿失去这个见梅兰芳的机会,所以在拍片的间隙,穿着演出服赶到宴会现场。
梅派艺术归绚烂于平淡
有人问过,梅派的特点是什么?“特点”这两个字,恰恰是梅兰芳最不愿意提的。关于这个问题,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里这么说:“我对于舞台上的艺术,一向是采取平衡发展的方式,不主张强调出某一方面的特点来的。这是我几十年来的一贯作风。”
一些演员模仿四大名旦的表演,他们学程砚秋绷嘴蹲腿的样子,学尚小云侧弯腰、撸胳臂挽袖子的动作,学荀慧生则更夸张:飞眼、咧嘴、撕手帕、咬嘴唇、抖肩膀,然后懒洋洋地翻身,来一个背后的双手大抛袖。总之是抓住一个特点,予以夸张和歪曲,逗得观众前仰后合。
可是他们就是学不好梅兰芳,因为实在抓不住他,摸不到梅兰芳有什么特点。因此,有学者在总结梅派特点时,就说梅派没有特点,甚至说梅派就是“没”派。
无论嗓音还是唱腔,程砚秋都特点鲜明,梅兰芳呢,平淡无奇。论旋律,程砚秋丰富,梅兰芳简练。论节奏,程砚秋跌宕多姿,梅兰芳平稳流畅。梅兰芳的歌声,没有花腔;他的脚下,没有废步;他的表演,也没有多余的招数。这叫做“不多给”。“不多给”不是偷工减料,而是要以少胜多,以简驭繁。“不多给”还有一层含义是“不炫耀”。梅派艺术是归绚烂于平淡。
梅兰芳豁达大度品行高尚
以前老师经常说,要演戏先做人,你把人做好了,戏才演得好。梅兰芳是怎么样一个人?他豁达大度、品行高尚。
梅兰芳演一场堂会戏出价很高,当时在上海演出时,一张票就得5元钱。所以,梅兰芳钱赚得很多。但是,他并没有留下多少家产,钱哪儿去了?施舍!
梅兰芳经常组织义演,救助落泊困难的艺人、文人、穷苦人。梅兰芳的剧场里还养着一批老艺人,给他们饭吃。不因为他们老了,不能演出了,就一脚踢开。
1961年梅兰芳故世,家人在清理衣物的时候,发现了一大批的借款单,都是别人跟他借的钱,他从来没告诉家人。当时有人说,没钱就问梅老板要,梅老板很大方,很慷慨。
有个笑话,当时有个记者想出名,就想,大家都讲梅兰芳好,我偏说他不好,不就红了吗?于是,就写了很多文章批评梅兰芳,希望梅兰芳跟他辩论,增加其知名度。但梅兰芳却一笑了之。
后来,这位记者加大抨击力度,甚至人身攻击,无中生有,蓄意捏造。梅兰芳虽然很不高兴,但依然不予理睬。这位记者的“梦想”没能实现。
想不到的是,一段时间后,这位记者落泊了,没钱了,走投无路之间找梅兰芳寻求资助。他本来想好了一堆词怎么跟梅兰芳解释,怎么认错,但梅兰芳二话没说,更没有一句批评的话语,很快拿出200块钱借给他。
愿梅兰芳精神在泰州发扬光大
我最后讲一讲梅兰芳是怎样死的。解放后,梅兰芳是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常委,还是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工作很忙。他工作积极,经常下农村、下工矿,被评过全国先进生产者。
他在晚年有一个很大的理想,就是去西部演出,他的活动一直都在中国东部。可是,1961年8月,就在他准备带着剧团去西部演出时,一直拖而未治的胸闷、胸痛病又犯了。
当时,对于心脏病、心肌梗塞等,人们的认识很有限,梅兰芳自己也耽误了看病的机会。1961年8月8日,梅兰芳永远离开了人间。
可以说,梅兰芳是我们泰州的文化名片,梅兰芳的艺术品格,梅兰芳的道德风范是泰州人民的宝贵财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泰州人民会发扬前辈的优良传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抓好文化建设,使得梅兰芳精神在故乡的土地上更好地发扬光大。
网址:泰州博物馆 http://mxgxt.com/news/view/904430
相关内容
当一字诀的风吹到江西文旅,来看看赣州市博物馆吧! :赣州市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之旅:解读苏州古城的艺术精髓
郑州作家魏清海、梦情等参观大河博物馆
湖边诗会、水下奔月、博物馆奇妙夜……这个中秋,郑州文旅“新”意涌动
氛围感拉满!三千余名观众郑州博物馆“中秋夜游”
走进赣州市博物馆,感受陶明星竹雕的魅力
博物馆里 中秋寻“月”
博物馆里话端午 走进戏曲百戏博物馆看《西厢记》文化展
幽灵和传说博物馆,博物馆Mysteriae Pragensis
德国音乐家博物馆:音符“活”起来 遗产“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