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考古研学持续升温 专家建言协同创新、勿过度娱乐化
中新社郑州10月19日电 (记者 韩章云 李超庆)近年来,中国文物考古研学持续升温。19日,为期两天的首届文物考古研学大会正在河南新郑举行,谈及文物考古研学发展新未来,与会专家建议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协同创新,多方协同发力,同时应尊重历史,避免过度娱乐化。
10月18日,河南新郑,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研学项目在首届文物考古研学大会上展示。中新社记者 韩章云 摄
在是次大会上,中国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副司长辛泸江透露,中国研学旅行市场规模已超千亿元人民币,而依托文物资源开展的文物考古研学成为其中重要内容。河南的文物考古研学探索实践走在全国前列。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乘着“文博热”的东风,中国各地结合各自特色为考古研学提供了多种打开方式,且多数火爆“出圈”。譬如,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我在故宫洗石头——石质文物清洗开放体验活动”;在河南,学子跟着著名考古学家去“寻商”,从安阳到郑州一路溯源商王朝的起落兴衰;在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打造“小金课堂”,将教学课堂搬进考古遗址现场;在云南,南南考古学院以趣味为先,青少年在体验和学习中推开考古世界的大门。
在中国,学生是研学旅行的主要参与群体。中国旅游景区协会景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黎筱筱介绍说,她所在团队曾针对中国13个省份进行考古研学发展现状调研分析发现,参与研学的客群中,中小学生占比高达90%以上。
谈及文物考古研学发展新未来,辛泸江建议,从开放更多文物考古资源、推动文物考古研学基地建设,鼓励资源联动共享,延长研学产品链条等方面入手,多部门共同规范和促进文物考古研学的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河南省文物考古研学发展联盟秘书长刘海旺认为,在文物考古研学多样化、精品化、特色化发展趋势下,建立文物考古研学专家库及配套机制、打磨深度研学课程、培养研学导师队伍、打造主题性营地是文物考古研学的必然做法。
在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南方科技大学文博中心教授高大伦看来,文物考古研学与课堂教学是互补关系,能够帮助学生加深文史知识的理解。不过,开发文物考古研学课程,应尊重历史、避免过度虚拟化、娱乐化。(完)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网址:中国文物考古研学持续升温 专家建言协同创新、勿过度娱乐化 http://mxgxt.com/news/view/1411780
相关内容
新政再度聚焦“农业科技创新”,托普云农持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林炳承——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化学基础科学创新人物科技创新网
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与意义——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蒋寅先生的对话
文化中国行|大汉风华征服匈牙利观众,上博协同创新文化出海让世界看好中国
中国国家博物馆:用文物讲好文化故事
仲恺科技创新典型人物系列报道之十一 王明星:区域旅游文化与都市农业协同创新研究的实践者
非遗行业领军人物 任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网非遗研究员
星海岭南音乐文化协同创研孵化基地与麦田时代传媒达成合作,推动广东音乐文化新发展
新华网:全国政协委员陈红专:大力加强濒危动物药材的的可持续发展
浙江绍兴市政协:建设“博物馆之城” 释放地域文化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