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滚动小生,下一个路口在哪儿?
《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两档综艺节目开启了“造星变现”的商业模式,围绕着节目后续势能,新生代偶像们走在了荧幕最前端,代言、粉丝见面会、综艺邀约等合作纷至沓来。
偶像群体逐渐呈年轻化、养成系态势,其商业变现周期短、效率高等特点带来商业资源的新一轮配置。
火箭101女团
1 偶像产业化带来流量狂欢
2018年伊始,一批以00后为主力军的偶像养成节目得到多方位强势曝光,相比于《明日之子》等选秀类节目,练习生们似乎更加得到广告主的青睐,其同期代言数量更胜一筹。这不仅得益于“捧星利器”的各种综艺选秀节目、影视剧的造星势能,也与资本积极布局偶像产业链密不可分。
从火箭少女101、Nine Percent两支强大的少男少女偶像团队就可以才看出,腾讯和爱奇艺进入了共享经纪合约以及艺人经营的新模式。视频网站强大的曝光量给予偶像团体充分的露脸机会,从演唱会、粉丝见面会、综艺节目等多方位包装艺人,延续节目的热度不断抬高新出道偶像的身价。
正是看中了偶像这类“星群体”强大的变现能力,越来越多的资本和经纪团队开始瞄准这一利好产业,新增练习生培训项目、成立培养偶像的新公司,源源不断输送新人到娱乐行业,也正是因为造星产业格局越来越多元、产业链越来越成熟,北影、上戏出现了“门前冷落”的局面。
商业操控的娱乐市场必然带来的是流量的狂欢,狂欢意味着一个时代某种审美情绪的拥趸,这种审美也许会扩张,也许会缩减,总之不会永久保持常态。一般的偶像组合的寿命为 3~10 年,之后成员会以单飞或者退出的方式谋求个人发展,能否逃脱成名的定论就要看偶像是否只把自己定位于某个时代的偶像,毕竟多年之后的90后、00后会重新寻找自身的情感投射和生活范本,而新崛起的10后又会在这一波热浪退散之后重新审视自己的需求。
2 偶像2.0时代,迭代特征显化
偶像工业时代呈现出造星周期短的显性特征,与传统的艺人靠作品聚沙成塔的成长路径相比,偶像更像是一蹴而就。偶像通过形象包装、贩卖人设在较短时间内召唤粉丝,粉丝则通过应援、购买周边产品等形式帮助偶像稳固人设,于是两者之间形成不成文的契约,偶像必须按照粉丝的期待生活,粉丝也愿意为自己的期待投资,所以偶像一旦出现情感公开、极端丑闻等信任危机,粉丝则会认为明星单方面打破契约,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反攻、脱粉行为。去年国庆期间鹿晗宣布恋情公开,头号粉丝宣布集体脱粉,一方面说明偶像的生存依附于粉丝“金主爸爸”,另一方面也说明偶像的粉丝忠诚度并不高,这是中国偶像产业发展真正的“软肋”。
粉丝情感的自我投射是支撑粉丝经济崛起的内生力量,这是真正把偶像按照粉丝的希望包装起来的逻辑。前段时间杨超越的“粉丝集体搬家”事件在微博中讨论热度大增,对于一个公认的无实力偶像有粉丝应援愿意为其打榜刷热度,看似百思不得其解,从行为背后的心理来看,不乏粉丝对这种行为的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把一个素人捧红这个过程就是一种另类的努力成果。
偶像2.0时代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从各大数据机构公布的榜单就可以看出,男性所占商业资源远远高于女性。“她经济”撬动整个偶像产业链运作,TFboys三小只的粉丝群体中,70%为女性,其中30-39岁的女性粉丝占据总女性粉丝的65%左右,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这正符合企业To C的布局,即通过消费者购买周边、演唱会/生日会门票、音乐专辑等实现变现,从而促使B端(广告主)认可和接纳人气指数高的偶像。由于“亲妈粉”、“女友粉”与偶像之间的虚拟情感更加丰富,所以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流量小生”的生存率大大高于“流量小花”。
不可忽视的是,偶像迭代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可替代性,这种可替代性包含形象、商业代言资源、影视剧角色、专业能力等。新剧热播、新综艺开拍、广告代言之前,总会出现临时替代、更改等情况,而这种变动的影响并非短暂性的,很有可能重塑受众的明星消费喜好以及接下来的企业合作模式。
TFboys粉丝群体调查
3 艺人“双价值”评判逻辑
艾漫数据公布的“2018上半年艺人商业价值榜”中,排名前十的依次为:鹿晗、杨幂、赵丽颖、迪丽热巴、王俊凯、王源、易烊千玺、范冰冰、杨颖、吴亦凡。其中排名第一的鹿晗在上半年接到30+个广告代言,杨幂次之,接到了29个左右的代言。从目前的数据评测来看,艺人的广告代言数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商业价值,然而真正决定其商业价值的却是质量——变现能力,也就是艺人流量的转化率高低。跟产品的销售逻辑一样,营销活动的上线与执行能够带来多大的实测销量才是决定营销质量好与坏的唯一标准,围观之后散去的冷清是营销人最怕看到的场景。
“话题注水”、“花钱买热搜”等现象遍布娱乐圈,大批的水军公司成为娱乐竞争中的重要砝码,流量为王的热潮也逐渐受到质疑,缩水后的艺人究竟还能拉动多大的流量?
对于广告主来说,艺人的粉丝活跃度以及话题讨论量是作为品牌代言的一个参考指标,与此同时,艺人自身性格形象与品牌的契合度、代言同类产品的数量以及转化效果、品德素养以及大众口碑的好坏等应该被纳入考量范围。
自8月以来,蔡徐坤就蝉联粉丝活跃度榜首,成为微博中的一道景观,7月份最具商业价值的潜力艺人榜单中,借《流星花园》大火的王鹤棣位列top1,后起之秀的商业价值正在逐渐逼近一线艺人,这对于广告主来说是即将迎接的一个风头。
Nine Percent男团
娱乐行业的生态布局一直是遵循着商业价值、社会价值双轨运行逻辑,表面上是流量小生风生水起的争夺战,实际上难以挣脱自然演变。
“颜值决定论”在偶像成长的初期阶段一直占据上风,符合万千粉丝期待的完美面容催生了一波又一波的追星热浪。我们不能排斥和偏离主流的审美情趣,但是将美作为行事、选秀等践行的标准,是对于真正身怀绝技、德才兼备的人的辱没,也是对于娱乐行业准入壁垒的固化。《明日之子》第二季第一期李宇春的战队中,某选手在遇到其他选手提出battle的时候,说道:“我就觉得没有必要较量,他长得也没我好”。如果脸可以成为进阶的通行证,那么依托脸打造的节目必然会受到众人诟病。纵观整个偶像产业,决定偶像生命周期长短的不是颜值,是“人品+才艺”,也就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德艺双馨”。
《武动乾坤》上映后,杨洋成为诸多自媒体笔下的“油腻流量小生”写实派代表,演技拙劣程度可见一斑。凭借《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走进广大女友粉心里的胡一天,“夜会门”后商业价值大幅度下跌,一方面得因于后续作品衔接不力,另外一方面则是人设变形。
大众始终走不出审美同质化的怪圈,这给“颜值标准化生成”提供了快捷的渠道,但与此同时,大众身上承袭的批判和理性精神向导着偶像的生存方式。娱乐行业最怕过气明星,而过气的肇始即是“一夜爆红”,吃着注意力经济红利,坐拥一线资源的偶像生成模式可得警惕被反噬。
初代四大流量小生之一的李易峰如今不断在寻求演艺道路转型,各种综艺节目已经鲜见身影,曝光量也逐渐下降,他在演艺瓶颈期以及流量竞争期的关键阶段选择蛰伏和沉淀,能否撕掉偶像和流量的标签,就得看后期的转型作品能不能经得起市场的检验了。
可见,偶像产业如果操持批量化生产逻辑而漠视艺人技能素养和人格素养培训,能不能平安度过尝鲜期很难说,毕竟,昙花一现的偶像也不在少数。
艺人身兼偶像并不难,但偶像变身为艺人倒是需要磨练一番。
网址:流量滚动小生,下一个路口在哪儿? http://mxgxt.com/news/view/1411720
相关内容
“流量明星+大IP”的下一个出路在哪?流量明星神效不再 影视圈下个风口在哪?
流量小生是什么意思 流量小生有哪些
四川大熊猫基地在哪个位置:一场与滚滚的奇妙约会攻略
今日头条流量下滑,创作者的突破口在哪?
流量明星带不动“流量”,旅行类综艺能出下一个“奇遇人生”吗?
流量小生
成也“流量”败也“流量”,流量明星最后的出路在哪里?
【荐】滚来滚去的小土豆作文
现在有哪些新生流量小花女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