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将理想自我投射于某个具体的偶像身上,以探寻最佳自我

发布时间:2025-05-25 10:54

传统的榜样教育在新形势下失去了魅力,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偶像崇拜要合理建构传统榜样与偶像崇拜的耦合机制,促进文化建设和学校德育。

在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偶像崇拜的问题上提出三点建议,即:挖掘优质偶像、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和规范公众人物的社会管理,需要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文化健康发展,“促进青少年偶像崇拜与主流文化的良性互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进行努力”。

这为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偶像崇拜提供了理论借鉴,本文在此基础上综合了学校、家庭、社会的各方面优势制定了具体对策。

综合国内学者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相关研究,可见,在研究趋势上呈现出逐渐成熟之势,我国学者在总体上对青少年偶像崇拜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

从时间发展上来看,我国在20世纪中叶就有对偶像崇拜的相关研究,但是在21世纪之前研究成果寥寥无几,在2006年以后对于该研究的文献有了大幅增长,完善了我国对于偶像崇拜的相关理论研究。

在内容上来看,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相关研究包括中、小学生偶像崇拜,明星崇拜,体育明星崇拜,榜样教育,粉丝群体与偶像文化、大众传媒等。

在研究领域方面,关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和传播学等,近几年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的视角较之以往更加具体,如网络媒介、思想教育、伦理学、德育等。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国外学者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研究要早于国内,研究成果相比国内更为丰富完善,尤其在心理学方面更为突出,大多从探究偶像崇拜产生的心理问题出发进行研究。

从偶像崇拜产生的原因来看,弗洛伊德认为青少年偶像崇拜可以理解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性冲动转移。

青少年进入青春期,身体和心理的欲望逐渐增加,不仅需要从父母那里得来依恋,还需要对异性的依恋,不但需要与父母的亲密关系,还需要志趣相投的伙伴来弥补青少年情感上空虚。

埃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解决青春期角色冲突问题、实现自我同一性的手段。

青少年在现实自我还不能达到某种高度时,将理想自我的品质投射于某个具体的偶像身上,以探寻和塑造最佳自我。

从这点来讲,偶像崇拜可以帮助青少年实现自我同一性,帮助其更好的适应社会,有效避免角色混乱,实现心理健康,形成忠诚美德。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成五类,他认为当人的生理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开始追求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青少年偶像崇拜是他们生理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追求更高层次需要的表现。

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动因上来看,占士·科尔曼认为在社会变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社会专门化趋向使得青少年不得不转向同辈群体中寻求接纳,由此可见,社会的变迁是影响青少年偶像选择的重要外在因素。

青少年有着寻找群体认同和被疏远的危机,需要归属于一定的群体,不然会形成疏离感。当青少年的朋友中有追星行为时,为了避免被孤立,青少年会在从众心理驱动下进行偶像崇拜。

人们被粉丝文化吸引的原因包括喜爱引人入胜的故事、寻找社区和寻找安全的表达空间。由此可见,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动因是寻求归属感、认同感。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上来看,青少年偶像崇拜在年龄、性别上存在差异。

在年龄特点上,青少年的偶像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在性别特点上,女孩比男孩更崇拜歌手。

“名人文化”在二十世纪开始出现,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名人崇拜的相关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因素,人格因素,宗教信仰行为,认知行为因素,对自我或世界的感觉,与他人的关系,对身体、饮食和整容手术的态度、心理健康等。该研究对于了解与名人崇拜相关的个人和社会心理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青少年对名人崇拜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名人产品、名人的个性特质和同伴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偶像得以被青少年喜爱和崇拜的原因。

综合看来,国外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研究多集中于心理学,在社会学、文化学等领域也有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相关论述。

在心理学领域,多是在心理机制方面进行研究;在社会学领域,多是运用数据模型、调查报告的形式对偶像崇拜现状进行分析;在文化学领域,多是与流行文化、主流文化相关的研究。

通过对国外文献的分析把握,我们可以了解到国外学者在青少年偶像崇拜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在青少年偶像崇拜产生的原因、现状描述和影响因素上的研究较多,缺乏对青少年正确对待偶像崇拜的引导。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研究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现已取得丰硕的成果,这为本文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偶像崇拜随着时代的演进发生变化,需要及时更新相关内容。

此外,在具体的引导对策方面尚未形成完整体系,本文将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探析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新特点、新问题,力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为青少年正确对待偶像崇拜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以期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文献研究法。本人在图书馆查阅了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相关著作,线上借助网络平台在中国知网、人大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中文数据库以及施普林格等外文数据库查阅相关资料,尤其是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理清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现状,掌握了相关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同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为本文的写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问卷调查法。为了掌握新时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本人通过发放网络调查问卷和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选取一部分青少年为样本展开调查,在完成基本调查以后运用数据统计工具和图表工具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纳,这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现实依据和数据支持。

交叉研究法。青少年偶像崇拜涉及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本文结合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进行研究,力图在此基础上对该问题进行整体把握,形成自己思路和框架。

第一,在研究内容上,以青少年偶像崇拜呈现的新特点、新问题为切入点,在结合时代背景的条件下进行调查研究,力图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青少年偶像崇拜随着时代的变迁折射出时代精神的转变,在理论研究上需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

从现有的理论层面来看,前人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研究多着重于现状、动因的描述,在对策方面缺乏全面系统的引导策略,本文在新时代背景下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及对策进行研究是一次新探索。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交叉研究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对新时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研究。

不同于局限于某一具体领域的研究方法,本文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开展研究,使本次研究更全面。时代在进步,偶像的形式和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偶像崇拜成为青少年寻求情感寄托、寻找归属感和自我确认的重要手段,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要全面系统的认识新时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并对此提出相应对策,就要把握好偶像崇拜的相关概念。

在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及其引导对策进行研究之前,我们首先要对偶像、偶像崇拜和青少年偶像崇拜这几个概念进行把握,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进行概述,从而深入研究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相关问题,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观念。

网址:青少年将理想自我投射于某个具体的偶像身上,以探寻最佳自我 http://mxgxt.com/news/view/1405241

相关内容

青少年偶像崇拜:自我投射与成长需求的探索
自体心理学下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分析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机制:我迷故我在
追星行为的心理投射与自我成长
自体心理学下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分析(资料).doc
理想自我投射:偶像背后的心理秘密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学分析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分析及其控制策略
青少年选择偶像时容易被外表所俘获,难以找到具有精神榜样的偶像
追星:理想生活的投射与自我成长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