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夜店圈:捞女们也有鄙视链
东南亚的夜店文化我觉得这几年真的进步很大,尤其是在曼谷、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最近,我的朋友在泰国开了家夜店,他邀请我去参加开幕式。在与许多夜店老板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过去认识的人现在都在东南亚的夜店圈中活动,讨论的话题也总是围绕着金钱与爱情。
或许,这也是夜店的粗鄙与复杂。
东南亚的夜店圈子表面上看似粗鄙,实则背后暗藏着复杂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在这个圈子里,“捞女”和“老板”的故事成了人们讨论的焦点。捞女,指的是在夜店等娱乐场所工作的女性,她们的工作性质和生存方式形成了一条独特的鄙视链。这条链条不仅反映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也体现了男性的消费心理。
在我看来,东南亚,有钱的华人男性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回不去的,比如涉足黑道、诈骗等灰色产业的人;另一类是不想回去的,主要是在金融、互联网等行业寻求发展的白领。这两类男性的不同背景和目的,直接影响了他们与捞女之间的关系。
回不去的人往往身处缅甸、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地,而不想回去的人则更集中在新加坡和泰国。这种区分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经济实力,也影响了他们对待夜生活和消费的态度。
其实,捞女也是有鄙视链的。
在东南亚,捞女之间形成了一种复杂的鄙视链,按照收入、地位和社交圈的不同,可以分为几个阶梯。
顶尖阶层的新加披捞女。
新加坡的生活成本极高,能够在这里生活的捞女多为社交名媛或顶尖花魁。第一档的社交名媛,她们往往包装自己,声称来自于富裕家庭或有社会地位的背景,跟大哥们平起平坐,给予情感支持和陪伴。
第二档的花魁则多为歌手或表演者,她们通过自己的才艺吸引大哥们,年收入可达到数百万新币。尽管表面上看似从事娱乐行业,实际上她们的情商与交际能力让她们在夜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马来西亚和泰国的捞女则相对较多,形成了一个更为庞大的市场。她们中有许多是留学生、网红或小主播,与大哥们的关系更偏向于包养。尽管生活条件相对优越,但她们也常常面临不稳定的经济压力。
在东南亚的夜店中,低层次的陪侍人员则处于最底层。她们多为在国内竞争不过的女性,选择在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地寻求生存。虽然在这里的收入相对国内要高,但她们往往要承受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最底层的女性则是在缅甸和菲律宾等地工作,她们的工作环境更为恶劣,常常面临着健康与安全的双重威胁。这种状况无疑使得她们在鄙视链的最底端。
捞女现象在东南亚的盛行,我倒是觉得也是生活所迫。虽然许多人可能会对捞女抱有偏见,认为她们生活不检点,但实际上,许多捞女的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或许是因为家庭的困境,或许是因为对以后生活的不确定性,她们选择了这种生存方式。
其实,整个大环境不好的东南亚,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捞女这一现象视为道德的沦丧或社会的堕落。相反,我们应该关注背后的原因,理解她们的选择与生存状态。无论是捞女还是在其他行业工作的女性,最终追求的都是一种生存与尊重。
也许我们需要更多地去思考,如何在保护女性权益的同时,为她们提供更多的选择与机会。每个人都应有追求幸福和发展的权利,而不是仅仅被贴上某种标签。
无论如何,理解与尊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而非简单的评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网址:东南亚夜店圈:捞女们也有鄙视链 http://mxgxt.com/news/view/1395146
相关内容
音乐圈鄙视链,到底鄙视的是什么?娱乐圈也有鄙视链?不...
原来连饭圈也有鄙视链...
时尚圈有鄙视链嘛?
什么?劳力士也有鄙视链?
娱乐圈鄙视链:臧鸿飞说出了音乐鄙视链,秦昊阐述了影视鄙视链
演艺圈里面的鄙视链:演戏剧的鄙视拍电影的,拍电影鄙视拍电视剧
如果喵界也有鄙视链,中华田园猫俯瞰众生,品种猫却“喵仗人势”
上海1800家网红餐厅打卡鄙视链
音乐圈鄙视链:“王源们”和上位区歌手的差距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