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本位”与“人本位”的演唱思想

发布时间:2025-05-21 04:22

​​

“歌本位”演唱思想

在华语乐坛发展到90年代中期,由于造星狂潮席卷全球,中港台的造星产业链日渐成熟,歌手的角色微妙地从”歌手“变成了”声音与人设的商品“ - 仅有少许甚至没有艺术能力的明星。

当一首作品被呈现到歌手面前,歌手首先学唱,然后就是所谓的“磨棚”,这个过程实际是由制作人或者公司安排的监制来指导歌手该如何演唱歌曲过程,大到声音怎么运用,小到字字句句的口音和情绪处理,全部都由“团队“说得算,歌手本人在棚里纯属卖声的工具人。当然,这么做的前提也是这位歌手本身具有够用的唱功,公司团队对于怎样的演唱,什么样的歌词内容,如何能更受到大众喜爱有着满满的商业规划,他们要确保作品出街以后,能受欢迎,投入的资本能有所回报,所以歌手本身并不具有太大左右作品粗细的权力,全由公司决定。相反,如果歌手本人太有“个性”,太有自己的想法,往往会跟公司意见有冲突,这时反而不容易被管理,所以公司宁可不签这样的艺人,又或者会跟歌手讨价还价谈条件。

如此一来,那个年代真正的能站在大众面前的艺人,很多在出道时都不具备原创能力,甚至连简单的乐性能力、二度创作能力都没有,空只有一副嗓音(当然技术也不见得很好)和商业化的外表。当歌手录制一首歌的时候,完全由制作人,或者作曲作词的人,又或者是监制来要求歌手去这样唱那样唱。制作人有制作人自己的审美追求,作曲作词有自己的艺术创作初衷,监制有公司的商业盘算,总之歌手要用自己的声音去满足除了Ta自己以外的所有人的要求,这就形成了“歌本位”的演唱思想。

简单来说,就是不管是谁唱这首歌,都必须要按照这首歌最初被设计好的模样去唱。

在那个年代,我们听到的大多数华语作品,尤其是传唱度高,经典又受欢迎的,都是这种模式下的产物。我们对歌手在作品中的字字句句的欣赏和喜爱,极有可能都是公司团队的功劳,而不是源自于歌手本人的硬实力,歌曲本身被制作出来的优秀程度远胜于歌手本人的能力。

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以下的几种现象:

一首很红的歌会被很多歌手翻唱,而且都能唱出歌曲本身的精髓和美感,各个歌手唱起来都差不多,但难以体现歌手个人思想和艺术修养; 歌手具备很强的模唱和演唱能力,但极度缺乏“真实感”,千人一面; 歌手本人没有什么艺术能力,连简单的二度创作都无法做得好,也唱不好没磨过棚的歌,因为还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演唱思路; 能模仿前辈话语感的歌手,特别容易被公司签下来,因为已经是半成品,一出道时特别有某位前辈的模仿痕迹; 现场演唱时,歌手往往倾向于还原录音棚里的处理,因为那是“这首歌该有的样子”,万年不变; 商业歌手可以红极一时,但难以持续,因为艺术能力匮乏,缺乏后劲; 歌手在公司的话语权缺失,因为商业成功的背后是团队的功劳,而不是歌手的实力; 常有公司虐待、亏待艺人的新闻; 当歌手无法适应公司的转型要求时,公司养人成本过高,容易被公司抛弃冷藏; 大众对于歌曲的审美也被迫停留在“歌本位”,认为歌曲本身比歌手更重要,进一步巩固”歌本位“的市场环境。

(其他的由大家自己去补充,这里不多举例)

然而,经过上个十年的音乐综艺对乐坛的洗礼,华语乐坛的歌手们终于开始摆脱“歌本位”的演唱思想,开始进入“人本位”的演唱思想时期。

“人本位”演唱思想

十年前的两档音乐综艺《中国好声音》和《我是歌手》,外加互联网数字化时代全球流行乐对华语音乐的冲击,华语乐坛的听众和歌手们都被彻底改变了歌曲的审美倾向。

2010年,国内外网络和资讯都十分发达的年代,数字音乐和自媒体变革让大家获取音乐的渠道变得尤为丰富。在欧美音乐的再次深入强烈的冲击下,国内的听众开始意识到歌手的个人艺术能力与歌唱能力同样重要,同样吸引人(我讲的是当年的Beyonce、Lady Gaga、Adele、 Katy Perry、Justin Bieber等一大批国际巨星的冲击)。另外,国内“好声音”和“歌手”这两档音乐综艺,本质上就是音乐炒冷饭节目,让不同的新老歌手在电视上不停地翻唱老歌同台竞技,有耳熟能详的,也是生偏少见的作品。这样一来就大大地刺激了歌手们(与背后的团队)的二度创作能力 - 改编,既有演唱上的改编,更有编曲上的华丽改编。

这样对歌曲再度演绎的方式,迫使歌手们走出自己原本的舒适区,去演唱一些自己不擅长,又或者想唱但从来没有机会唱的歌。一方面,过去的这些作品大多属于“歌本位”作品,歌手们如果直接不改动翻唱,会完全丧失掉比赛的意义和展现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在欧美日韩流行乐的冲击下,大众们早就对华语乐坛翻来覆去的那些旧模式大情歌感到疲倦,对陈词滥调无感,大家更希望看到和听到歌手在形象和作品中传递更多属于自己的思想,更真实的思想还有更丰富的音乐风格;所以新老歌手们,终于获得一个时代的机会 —— 发挥自己的意志,将自己的个人特色与翻唱作品进行最大程度结合,赋予原本已经陈旧的作品新的生命力,于是“人本位”的演唱思想开始成为乐坛主流。

这种“人本位”的演唱思路,要求歌手本身非常清晰自己作为歌手/艺术家的定位与能力,大至音乐风格的追求与解放,小至自己的音域极限、声音动态控制能力等;在这个基础上,把一首老歌重新裁剪拆装,对其进行二度创作,制作成最能放大自己个人优势的作品,可谓名副其实的量身定做。利用这种思想制作出来的翻唱作品,往往具有强大的二次生命力,而且作品的艺术高度随着歌手本人的实力无限被提高,过去这个十年就产生许许多多“新火起来的老歌”,有很多未被大众熟知的宝藏歌手燃起了事业的黄昏烈火,也有很多新一代实力派歌手脱颖而出。

“人本位”的演唱思路要求歌手在翻唱歌曲时,一定要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摆脱“原唱诅咒” —— 一种一定要按照原唱那样处理歌曲的强迫症。因为没有突破既定框架的思想与能力,就没有办法创造出新的作品生命。不破不立,这是大家都懂的道理,但却不是每位歌手都能做到的事情。那些能把一首作品翻唱得跟原唱完全不同,但却又很好听很精彩的歌手都是佼佼者。我相信说到这,不用我举例,大家脑海里都一定能浮现出那么一两个能对号入座。当然,肯定也是有一大批歌手没有办法满足这个时代的要求的,跌下了神台,淡出了大家的视野。

“人本位”的演唱思想不但经由音乐综艺节目彻底地影响了大批老歌手和大众的审美,听着欧美日韩流行乐长大的95后歌手们同样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 原创艺人的时代。这一批年轻艺人不但本身具有演唱能力,更有作曲、填词、弹唱,甚至歌曲制作的能力,他们光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就能创作出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完全服务于自己的音乐,这些音乐极具个人色彩,无论是风格还是演唱上都有更大胆,更与国际接轨的尝试,很多艺人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粉丝圈。对于大大小小的公司来说,这样的艺人本身就是十分成熟的商品,包装起来并不需要很多音乐成本的投入,于是逐渐将“歌本位”的歌手淘汰掉,力捧“人本位”歌手。

我们不难看到以下现象:

“人本位”歌手极少会原封不动地翻唱别人的作品; “人本位”歌手一旦翻唱别人的作品,一定会加入自己的个性烙印; “人本位”歌手具有非常清晰的个人演唱思路,让人一听到就能认得出来; “人本位”歌手更注重自我的表达,多于表达歌曲本身; “人本位”歌手能区分现场演唱和录音棚演唱,现场有现场的演唱方式,不受限于还原录音棚效果; “人本位”歌手更注重现场演唱当下真实的状态与情绪,而不是作品本身的”既定情绪“; “人本位”歌手由于极度熟悉作品,所以经常能在现场进行二度创作; “人本位”歌手的原唱代表作很少被其他歌手翻唱,或者被翻唱得好; “人本位”歌手每隔一段时间总能制造话题,或者影响音乐风向; “人本位”歌手在团队中有充分的话语权,甚至自己就是老板; “人本位”歌手的演唱与作品随着歌手自身阅历一起成长成熟; 时不时就能看见“人本位”歌手与公司解约,自己创立音乐厂牌的新闻;

(其他的由大家自己去补充,这里不多举例)

老歌手由“歌本位”过渡到“人本位”

在时代的冲击下,不少老歌手也努力转型,朝着“人本位”的歌手上去转变。这需要歌手在“歌本位”年代的职业历练中,积累了十足的演唱能力,还同时还积极地探索自我,完成了作为艺人的自我成长,在艺术跟商业之间有能力做到自我表达与平衡。他们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上逐渐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不但有权力利去表达,更要有“真材实料”去表达。

但大家不多不少都留意到,或许是年纪心态,又或许是歌迷审美固化的原因,即便能在这个年代保持着热度和成功转型的老歌手,在演唱中始终充满了“歌本位”的味道,只可惜机能老化和嗓音退化,用岁月的嗓音去勉强唱着年轻时的作品,歌声被作品牢牢地限制着,我们能听到的除了情怀,就是力不从心。

欧美乐坛的“人本位”的演唱思想

实际上在世界流行音乐中心的美国,“人本位”的演唱思想,从现代流行乐成型之日起,便是流行乐本质属性之一。现代流行乐的三大源头:灵魂乐 —— 极致的“人本位”演唱风格;摇滚乐 —— 诞生于反叛精神下的音乐;嘻哈与说唱 —— 源自爵士乐与黑人演讲的即兴律动,无一不有着浓厚的“人本位”演唱思想。即便再往前追溯到一百年前的布鲁斯音乐,更有着深厚的人性苦难解放与发泄的精神根基。

虽然在20世纪中早期的叮砰巷流行乐和90年代末千禧年代初有过“歌本位”主导歌手的时期,但随着音乐的快速迭代发展,很快这些年轻歌手纷纷都与自己的公司抗争到属于自己的话语权,在出道不久后就进行了自我解放与转型。

美国乐坛是根深蒂固的“人本位”演唱思想主导的音乐胜地,大半个世纪以来,他们对全球的音乐文化输出也深深地影响了其他英语地区的流行乐演唱。

(实际华语乐坛在被日韩欧美流行乐影响的萌芽期,也是由“人本位”演唱思想主导的)

总的来说,几经转折,我们华语乐坛也终于具备“人本位”演唱思想的发展空间和土壤了。这不单是整体歌手能力提升的表现,行业音乐艺术能力提升的表现,更是大众审美追求提升的表现。在接下来的音乐大势发展中,并不是说“歌本位”的演唱思想就完全被淘汰,而是退居次位,或者仅有老歌手维护,新人歌手必定是个性绽放,精彩绝伦“人本位“的一代。


​​​​

网址:“歌本位”与“人本位”的演唱思想 http://mxgxt.com/news/view/1329582

相关内容

给我介绍几位唱动漫歌曲的日本歌手???
华语歌坛首位!63岁张学友个人演唱会突破1000场,本人回应
20位治愈系的日本女歌手
音乐|歌手与歌唱家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本人最厌烦的10位歌手,听到立马...@蓝色眼泪的动态
本人最讨厌的10位歌手,不服来辩...@江歌娱乐的动态
王菲1999年获日本金唱片大赏金奖,第一位获此奖的华人歌手
45岁港圈男神吴卓羲广州演唱会唱歌失误,本人尴尬表示:尽力了!
唱而优则演?盘点从歌手转型成演员的五大艺人。有一位没想到!
“本想追星,自己却成了明星”的5位艺人,最后一位还嫁给了偶像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