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传(最伟大的行为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唯一授权传记中文版首发;她用身体探索物质与精神界限,挑战心理与生理极限;随书赠送阿布拉莫维奇明信片1套)用户评论
三月二十几号那天,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突然火了,她与乌雷对视的那段“最动容的一刻”视频在网上累计被转了百万次。可惜阿布没有新浪微博账号,我们也没有facebook和twitter,如果她得知被如此关注,她一定会兴奋得尖叫起来。
也许很多人仍旧对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那个一袭红裙,坐在椅子上与观众对视的女人确实留在了许多人的脑海里。在我印象里,从未有一位艺术家,而且是行为艺术家获得普通公众如此多的关注。也许这些关注更多的是在她与乌雷的爱情而不是这件作品本身。而事实的真相是这对灵魂伴侣在长城分手后不仅仅见过面,而且一度为共同创作的行为艺术作品归属权起争执,和解后他们曾再度一起表演过。在玛丽娜的婚礼上(那时她60岁,伴侣保罗,陪伴她近十年),乌雷前所未有地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
2010年纽约MoMa,乌雷作为特别嘉宾来到The Artist is Present 的现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玛丽娜抬头一瞬的惊喜,情不自禁的眼泪,乌雷慈父般的微笑,两人紧握在一起的双手,堪比各类经典爱情的经典桥段了。在作品展出的三个月里,与玛丽娜对视成为全美最时髦的事情之一。表演的最后一天,MoMa挤满了前来观看的人,最后一名男性观众,在凝视之后轻轻捧起玛丽娜的脸,向她表达爱意和敬意,我想他是在说“亲爱的玛丽娜,你真了不起。起来吧,大家在等你。”所有的人在她欢呼,白裙裹身的玛丽娜,疲惫地,优雅向观众鞠躬致敬,如同一位胜利归来的女神。
“牛逼”。
我找不出别的形容词来形容这件作品。也许标志着阿布拉莫维奇登入顶级艺术家行列的是1997年获得威尼斯双年展的《巴尔干巴洛克》。但The Artist is Present这件作品无疑让更多的人对行为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是玛丽娜最希望看到的:行为艺术成为主流艺术被承认与接受。尽管有很多人认为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过于追求吸引观众眼球(与乌雷对视被指责为戏剧化的表演)而显得肤浅,我倒想反问一句,难道行为艺术非要晦涩艰深,远离观众视线,封存在美术馆的档案里或者艺术家的家里才算深刻隽永吗?
用了很长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传》。我无意吹嘘阿布拉莫维奇是个多伟大的艺术家,“行为艺术之祖母”这个牛气哄哄的称号我不知道从何而来,也许是阿布拉莫维奇用她蹩脚的南斯拉夫英语的一种自我调侃(她的确知道自己已经是六十多岁的欧巴桑了,说自己是玩行为艺术的“祖母”很合情理),在我看来也是符合她性格的一种可爱(跟北京宋庄大街上自封为天才画家宋庄国际画家主席这类的二逼行为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只是国人特别喜好这类头衔,因此逢阿布拉莫维奇必有这一顶桂冠出现。我不喜欢这样的定论,它太粗重,足以掩盖很多细节。且所有的书,我都不喜欢当做教科书来看——为什么非要找出一些学习对象来学习,为什么要找这个麻烦给自己?而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作品,网上已经都有,重要作品的解读也很详细,这里也不再赘述。我更喜欢本书对阿布拉莫维奇的较真实的还原,更确切说是她一些不那么“伟大”“深刻”的地方。
被乌雷抱怨阿布拉莫维奇屁股太大所以能静坐更长时间(表演海上夜航期间)——瞬间戳中笑点;
想象阿布拉莫维奇笨拙地毫无节奏地跳舞;
恶狠狠地吃蜂蜜;
边啃洋葱边抱怨屁股太大(又是屁股);
讨厌自己的大鼻子因此小时候想要让脸重重找地;
终于做了隆胸;
边泡脚边做头发边染指甲;
坐在电脑前认真敲出带有“爱你”等亲切字样的邮件(迷人的受人喜爱的阿布拉莫维奇!)
因中国难看至极的小旅店装潢毫无美感而哭泣。
与弟弟韦利米尔说的不一样(本书对他们两种说法都做了保留——谁在说谎呢)
…………
极其勤奋,坦率,聪明,爱漂亮的,迷人的阿布拉莫维奇,为艺术而生的阿布拉莫维奇。从做行为艺术一分钱不赚的时期到现在,阿布拉莫维奇几乎经历了行为艺术的发展始终:从行为艺术如何售卖,收藏这样具体的问题,到创建阿布拉莫维奇行为艺术学院,培养行为艺术人才——在探索行为艺术怎么样才能摆脱作为艺术家的“副业”的地位成为主流艺术,阿布拉莫维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阿布拉莫维奇这一生的各个时期:在严苛的家庭环境下渴求爱的童年,从画车祸现场到在行为艺术上展露才华的青年,追求身心极限的“节奏”时期,探索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乌雷时期,我更感兴趣的是她从长城回来的日子。1988年,阿布拉莫维奇已经42岁,失去了陪伴自己12年的伴侣,阿布拉莫维奇觉得自己“又胖又老又没人爱”,她的行为艺术也已经做了20年,80年代的艺术黄金时期过去了,90年代的压力扑面而来——习惯了乌雷的庇护,内心如小女孩般的阿布拉莫维奇,她的生活和艺术该如何继续?
在我看来,这个时期的阿布拉莫维奇得以更真实的面对自己。不再“穷凶极恶”地探索极限,没有乌雷,她的创作进入了反思和总结的时期——表演行为艺术作品《七个小品》,探索行为艺术的时效性的重现;以自己曾厌恶的戏剧形式表演《自传》;重新审视自己与父母,与家乡的关系后的《巴尔干巴洛克》;2010年的众所周知的The Artist is Present(无论是现场表演还是电影),等等。在《自传》中阿布拉莫维奇站在舞台上,向她的旧生活挥手告别:“再见,极端、纯化、亲睦、紧张;再见,嫉妒、结构、西藏、危险;再见,孤独、不幸、眼泪;再见,乌雷。”
我特别注意2011洛杉矶MOCA,阿布拉莫维奇发表艺术家宣言的现场,那是一个艺术大腕与时尚明星云集的盛宴——连Lady Gaga都说阿布拉莫维奇是such a freak。阿布拉莫维奇进入了顶级的社交圈,她的头上开始笼罩着巨星的光环。她为行为艺术家(包括其他艺术家)养活自己并获得巨大成功提供了一条又一条,并且开始致力于培养她的继承者:她的行为艺术学院,无疑将使她的艺术生命延长更久
这本书,我觉得从事艺术行业的人更应该一读:如何把自己和作品推出去(除非就想一辈子窝在家里自娱自乐,守着一堆自己定价几万块钱且永远卖不出去的作品,顺便可读村上隆的《艺术创业论》)——如何养活自己,然后在向前发展的艺术车轮上也助一把力。埋怨“艺术卖比”,不如想一个能获得更多有深度的“唾骂”的作品。卡夫卡曾在《审判》的最后写道:“我惟一可以接着做的事是,自始至终保持理智、镇静和富有分析能力。我总是想用二十只手来攫取世界,我的动机也并非十分值得称赞。”这句话阐释了我心中的阿布拉莫维奇——将行为艺术做到极致的这个女人。我开始有点期待,阿布拉莫维奇百年之后那将举世瞩目的葬礼了。
网址: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传(最伟大的行为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唯一授权传记中文版首发;她用身体探索物质与精神界限,挑战心理与生理极限;随书赠送阿布拉莫维奇明信片1套)用户评论 http://mxgxt.com/news/view/1213122
相关内容
阿布拉莫维奇:真正能被称为家的地方,只有你自己的身体爱与艺术的交织:行为艺术家之母阿布拉莫维奇与乌雷的传奇爱情
阿布拉莫维奇与乌雷:爱恨交织的艺术人生
“群展:落星如雨”开幕,展出阿布拉莫维奇等九位艺术家作品
伊布拉西莫维奇
NBA社媒晒拉莫斯、诺维茨基合照:两位体坛传奇
汤米·莫托拉传记
米拉·索维诺
伊布拉希莫维奇解析AC米兰转会策略与球队前景
跟队记者:弗拉霍维奇和莫塔的关系可能会影响他的续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