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动因相关的理论
1、父母偶像理论
该理论是Freud提出的,他认为因潜意识当中的恋父或者恋母情结,所以人们在选择和什么人结婚时,更倾向于和类似于自己父母的恋人结合。男孩子由于“ 恋母情结” 会选择具有其母亲个性品质的女子作为他的恋爱对象,女孩子则因“ 恋父情结” 会选择具有其父亲个性品质的男子作为她的恋爱对象。
2、同类匹配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古德在1986年提出,他认为人们在找结婚对象时,往往是找双方彼此在经济上或社会地位上大致相当的人做配偶。因为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有趋利避害的一面,反映到婚恋择偶方面主要就体现了本理论。同类匹配理论即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社会阶层同等、教育程度相差不大、年龄相仿、居住地临近、同一种族还有类似的价值观的异性做配偶。我国自古流传下来的“ 门当户对” 的婚配制度似乎与西方的“ 同类匹配” 制度不谋而合。
3、择偶梯度论
该理论是指男性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社会地位相当或者比自己地位稍差旳女性为伴侶,而与此相反,女性往往更多地要求配偶在受教育、薪金收入和职业阶层等方面高于自己。从传统婚姻模式上看, 男娶女嫁的模式通常体现了男性在婚姻中的优势地位, 然而女性则运用长相、身材、相对年龄和持家能力等“资本”来换取男性的家世、成就和向上流动的潜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这样的择偶梯度理论处处得到体现。
4、社会交换论
社会学的交换理论假定除非配对双方都觉得联姻的收益要大过独身的收益,择偶行为才能发生、婚姻才能维持。用经济学的术语讲,婚姻必定是在对双方都有“ 利润” 时才会进行的“ 交易”。比如,很多研究表明,对于择偶的双方,男方是用自身各种资源来交换女方的性和家务服务,于是在择偶过程中,女方看重的是男方的社会特征,而男方则关心女方的生理特征。
5、互补需求理论
美国西北大学终身社会学教授罗伯特温奇在研究中指出, 选择婚姻伴侶牵涉到一系列社会背景的异同之处, 而且他认为我们寻找人生伴侶与两人社会背景及性格上的互补密不可分。健谈者往往会吸引一个倾听型伴倡,性格暴躁者可能会寻求一个唯唯诺诺、言听计从的伴侶。
6、择偶的进化论解释
进化心理学家们发现,男女两性在择偶中存在巨大差异。不同地区的男性和女性在择偶观和择偶行为存在一致性。男女择偶时表现出来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对身体吸引力的关注,对物质资源的关心和一些典型人格特征的偏好。男性在择偶时比女性更关心未来配偶的身体吸引力, 他们更偏好较年轻的女性, 对左右对称性高的女性面孔更加偏爱; 而女性则更加关注男性的经济社会地位, 其次才是男性的身体特征。
网址:婚姻动因相关的理论 http://mxgxt.com/news/view/1206023
相关内容
罗永浩关于婚姻的言论,说出男人的心理,却触动了千万女人的逆鳞婚姻加油站|走近剪石布理论
如何处理好婚姻关系,维持和谐的婚姻关系需要什么
论婚姻的忠贞
明星婚姻不稳的原因:八字命理解析
婚姻中如何处理姻缘和社交圈的关系?
婚姻命理因素对爱情运势的深度解读
命理婚姻配对详解,婚姻命理学?
如何处理婚姻中的亲友关系
面相怎么看婚姻 从面相看婚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