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湖南卫视《歌手·巅峰之战》公布了参赛歌手名单,22岁的马嘉祺成功入选。一时间,关于他参赛的消息迅速引发热议,微博话题“马嘉祺歌手揭榜”在3小时内阅读量突破3亿。评论区的声音分歧明显:一些乐评人如“耳帝”直言这是节目组借流量明星吸引关注的策略,而00后的年轻乐迷则为能在这样的大舞台上听到新生代声音而兴奋不已。这场争议反映了流量偶像与专业音乐舞台之间的矛盾,也映射出Z世代音乐人尝试突破行业局限、表达自我焦虑。
作为时代少年团的队长,马嘉祺早已拥有了超高的舞台曝光度——他的生日演唱会直播观看人数突破1.2亿,单曲《光影之间》连霸QQ音乐巅峰榜15周,跨年晚会个人舞台更是占据微博热搜长达8小时。但这次选择参赛《歌手》无疑是在走出自己的“舒适圈”。这个节目以“现场真唱、一镜到底”著称,曾让不少顶尖歌手遭遇“翻车”,甚至被戏称为“歌手照妖镜”。
这一决策并非轻率之举。去年,马嘉祺在《我们的歌》中与老牌歌手林子祥合作的《敢爱敢做》,让乐评人“灯灯HOHO”大为惊讶,他称马嘉祺“撕掉了偶像歌手只会唱口水歌的标签”。而此次,他选的是融合了摇滚与民谣元素的先锋作品《荒原狼》,歌曲中最高音达到B4,歌词“在数据洪流中寻找心跳”被解读为对流量时代的自我回应。
马嘉祺的参赛再次激起了关于“流量歌手能否登上专业舞台”的热烈讨论。反对者认为,节目组引入偶像歌手是低头向资本妥协,某些音乐博主甚至批评称:“《歌手》的权威性本应建立在顶级唱将上,偶像歌手的加入会稀释节目格调。”而支持者则反驳,用数据支持他们的立场:去年,Z世代在音乐平台用户中的占比已达到67%,他们更希望看到偶像与实力唱将的碰撞与融合。
这场争论的本质,其实是行业代际冲突的体现。老一辈音乐人如信曾公开表示:“如今的歌手比赛像选美,颜值似乎比唱功重要。”然而,马嘉祺的粉丝则以实际行动回应:他们在超话社区发起了“科学练声打卡”活动,三天内就收集到了2.3万条声乐练习视频,某音乐学院教授在知乎对马嘉祺的发声位置进行分析时,评论区也涌现了大量非粉丝的乐迷参与讨论。这种“破圈”现象,模糊了流量与专业的边界。
面对外界的质疑,马嘉祺的团队选择用数据和技术来回应。他的工作室公布了自去年以来他已完成472小时的声乐特训,并邀请了《歌手》前音乐总监梁翘柏担任声乐指导。在中央音乐学院声学实验室的测试中,他的音域达到了3个八度,闭合能力得分92分(满分100),超过了同期参赛的某选秀冠军。更令人注意的是,他主动要求在《歌手》揭榜赛上使用“实时声纹可视化”技术,这一技术能够通过大屏幕实时展示他的声带振动频率、共鸣位置等数据,让评判过程变得更加透明。
这种“技术突破”的策略收效显著。节目播出后,马嘉祺的声纹图登上了热搜第二,音乐博主“理娱打挺疼”分析称:“他的头声共鸣点稳定在眉心位置,这是美声训练的标志。流量歌手开始通过科学数据回应外界偏见,这对行业而言是一次进步。”节目导演洪啸也在后台采访中表示:“马嘉祺的团队甚至提供了声带医学检查报告,这种严谨态度让我刮目相看。”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