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 | 有关《娱乐至死》的三种误读,误解比没读更可怕
当我们看到很多人沉迷于追逐娱乐明星小鲜肉,看到电视和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浅薄的娱乐节目,看到严肃媒体无人问津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感叹:这真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娱乐至死》的作者尼尔·波兹曼写得真是太有道理了!
但我想说的是:把《娱乐至死》这本书简单理解为批评大众媒体上的娱乐化现象,其实是一种望文生义,是搞错了这本书的核心观点。
其实,我们对这本书存在不少误解。
在这里,我就以常见的三种误解为线索,向你解读这本书。在指出每一种误解之后,我会相应介绍应该如何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这三种误解和对应的正确理解分别是:
第一,《娱乐至死》批评的核心不是娱乐化的内容,而是电视这种媒介形态。在这里一定要分清「内容」和「媒介」的区别——媒介是内容的载体,但是这种载体会对内容产生影响,这一点是理解这本书的关键。
第二,《娱乐至死》指向的其实不是娱乐行业,而是在批评新闻、教育、政治等严肃公共行业的娱乐化。也就是说,与娱乐业的发达没什么关系,但娱乐和非娱乐之间的界限消失就是严重的问题了。
第三,《娱乐至死》最终的落脚点不是批判,不是感慨世风日下,而是在积极寻找建设的方式,特别是在强调我们应该提升对各种媒介形态的认识。
破除了这三种错误的理解,然后从正确的角度来理解这本书,你就会更深入、更真切地理解《娱乐至死》这本经典作品到底在说什么了。
我先来讲第一个要点,那就是:这本书关注的不是娱乐化的内容,而是导致娱乐化的媒介。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就要先来谈谈内容和媒介之间的关系。简单来理解,媒介就是内容的载体,媒介是瓶子,内容是瓶子里的水。比如报纸是一种媒介,而报纸上的新闻则是内容;电视是一种媒介,电视里的真人秀节目是一种内容;社交媒体是一种媒介,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具体信息就是内容。
一般人们可能会认为:媒介既然是载体,那它本身其实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内容。毕竟,拿什么瓶子来装水不都差不多吗?
但是,《娱乐至死》这本书的前半部分都在反复告诉我们一件事:媒介很重要,它会对内容产生影响。也就是说,拿不同的瓶子来装水,还真的会让水发生不同的变化。
我们来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媒介,那就是文字。表面看起来,用嘴巴来表达,和用文字来表达,不都是在表达吗?但是,当文字成为载体的时候,人类表达的内容就会发生变化。《娱乐至死》这本书里面引用柏拉图的观点说,如果没有书面文字,哲学就无法存在。为什么?因为只有用书面文字记录下哲学观点之后,才能引发后续的进一步讨论和批评。所以,「书面形式把语言凝固下来,并由此诞生了语法家、逻辑家、修辞学家、历史学家和科学家——所有这些人都需要把语言放在眼前才能看清它的意思,找出它的错误,明白它的启示。」这就是文字这种媒介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
接下来的一种重要媒介就是印刷术带来的书籍和报纸。《娱乐至死》这本书认为,印刷媒介让内容变得清晰易懂、严肃而有理性。这是因为,一旦语言成为铅字,被印刷机大规模复印,就具备了一种庄重的形式感。对于作者来说,他们「在写下一个句子后总希望能说明一点东西,也希望读者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对于读者来说,他们在阅读铅字的时候也「必须有备而来,用知识武装好自己」,「只能依靠自己的智力,面对印在纸上的句子」,他们看见的只是一些面无表情的文字和符号。所以,作者波兹曼认为,阅读铅字「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当然也是一项理性的活动」。在 18 到 19 世纪,印刷媒介使得美国和英国社会中的公共讨论都展现出一种严肃理性的特性。
作者引用了托克维尔在《美国的民主》中的一段话作为证据。托克维尔写道:「美国人不会交谈,但他会讨论,而且他说的话往往会变成论文。他像在会议上发言一样和你讲话,如果讨论激烈起来,他会称与他对话的人『先生们』。」波兹曼认为,那时的美国人之所以会有这种看似奇葩的对话方式,其实就是因为他们受印刷文字的影响太深了。
电视这种媒介被发明和普及之后,又对公共讨论的内容和整个社会的氛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娱乐至死》这本书认为,在电视的统治下,公共话语变得「无能而荒唐」。
我们来看看电视这种媒介的特性。电视的核心是影像和声音,它非常适合用于展现感官上的刺激。所以,颜值高、表情亲切、善于开玩笑、生动活泼的镜头、美妙的音乐都是会在电视上收到欢迎的,而严肃理性的思想则不适合这种媒介。
而且,电视播放的过程是连续、不能暂停的,你不能要求停下来「让我想一想」、「你刚才说的是什么意思」,或者质疑「你的这些信息是从什么地方得到的?」这和读书读报很不一样,阅读时,我们可以随时暂停进行思考,而电视则抹杀了这种思考的时间。当然,现在的智能电视是可以暂停和回放的,但是总的来说,我们很少真的在看电视的过程中随时停下来仔细思考。
所以作者波兹曼认为,「电视的思维方式和印刷术的思维方式是格格不入的;电视对话会助长语无伦次和无聊琐碎」。他甚至认为,「严肃的电视」这个说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只要是电视节目就不可能严肃,只要是严肃的内容就不适合电视。
讲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波兹曼是朝着电视这种媒介形态猛烈开炮的,他的靶子并不是内容本身。其实他的思路来自一位非常著名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麦克卢汉说过一句名言:「媒介即信息。」讲的就是媒介本身就能表达含义,就能塑造内容、影响社会。
上面就是第一个要点:《娱乐至死》这本书分析的不是娱乐化的内容,而是导致娱乐化的电视这种媒介。
下面来讲第二个要点:《娱乐至死》并没有在批评娱乐行业,没有批评流量小鲜肉,而是在批评新闻、教育、政治等严肃的公共行业出现了严重的娱乐化倾向。
刚才我们说到,电视这种媒介形态深刻影响了它所承载的内容,所有内容到了电视上,无一例外都变得娱乐化了。如果本来就是娱乐内容,那无所谓,反正在哪里都是娱乐性质的。但是如果本来不是娱乐内容,却因为被电视文化影响,变得娱乐化了,那就很糟糕了。
波兹曼写这本书的年代,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是电视这种形态全盛的时候,它的影响渗透进了社会的各个方面。
比如新闻行业。我们知道,虽然同样属于传媒行业,但新闻节目和娱乐节目应该是非常不同的,新闻节目要求真实、客观、严肃。但是,在电视时代来临之后,电视新闻也变得娱乐化了,因为吸引人的关键不再是新闻本身的质量,而是播音员长得漂不漂亮、新闻画面是否吸引人、嘉宾的观点是否刺激。这就导致新闻不再是「为了教育、反思或净化灵魂」,而是为了娱乐。
这就是从「读新闻」转变为「看新闻」之后发生的变化。
本文来源于知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网址:娱乐至死 | 有关《娱乐至死》的三种误读,误解比没读更可怕 http://mxgxt.com/news/view/1163319
相关内容
娱乐圈呼唤文化人,是娱乐至死的反噬“学者明星化”与“娱乐至死”
戏子误国娱乐至死?他们不是“偶像”,明星只是资本捞金的工具
洪金宝被误传死讯 娱乐圈“假死”新闻回顾
娱乐至死 目录
高谈阔论:“学者明星化”与“娱乐至死”
为什么说整治“戏子误国,娱乐至死”的现象刻不容缓?
知识赛道悖论之年:“娱乐至死”的抗争
误入娱乐圈的明星
莎莎买车引热议,娱乐至死何时休,我们该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