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立刻叫停饭圈文化畸形化——高中生花费数万元为偶像打榜
来源:法治日报
7月21日,法治日报报道了一篇,关于《青少年追星乱象:高中生花费数万元为偶像打榜》的文,引发众人关注。
据法治日报报道:
“为什么非要给偶像打榜?”“他需要我来守护啊!榜单对偶像很重要,排名高,商单就会多,他的事业发展也会更好。我可是死忠粉,绝不‘白嫖’。”
这是近期发生在黑龙江省某医院外科诊室里的一段对话,一方是今年16岁、正上高中的女孩魏婷(化名),另一方是她的爸爸。此前,魏婷因为偷偷拿走家里上千元钱准备给偶像打榜,与父亲发生争吵推搡导致两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受伤。
法治日报的记者在采访时,冯媛的妈妈告诉记者,她当时很疑惑,除了压岁钱、零花钱以外,冯媛还有什么收入能维持这样的“疯狂”追星?
而答案令她崩溃。为了“挣钱”,冯媛不仅在学校“代做作业”赚取同学的零用钱,甚至在一些网友的介绍下出售自己私用物品,“我发现将自己的贴身衣物放到网络上进行售卖,居然可以卖得出去”。
今年17岁的北京女孩冯媛(化名),同样是一名沉迷追星的未成年人。
2016年,冯媛在邻居的影响下开始追星,逐渐沉迷于购买明星周边产品、为偶像打榜刷数据、参加偶像的演唱会、重复购买多张音乐专辑等追星行为。
冯媛也因此与家长爆发多次“战争”,父亲更是一气之下撕毁了她喜爱的明星海报和周边产品。
在学校里,因为不允许他人诋毁偶像,她经常与同学争吵,还在社交平台上与他人展开骂战。作为一名高中生,冯媛不仅在放学后流连于各个社交平台关注偶像的一举一动,还在上课期间偷偷用手机为偶像明星打榜、刷数据、刷好评。
在法治日报记者的采访中,冯媛很愿意向记者“安利”(网络流行语:诚意推荐之意)她喜欢的明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跟她一样喜欢,于是记者通过冯媛的邀请加入许多粉丝群,也与冯媛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互相关注。
法治日报的记者注意到,在冯媛此前的评论和转发中,时常可以看到她为了维护偶像形象而言辞过激地与其他明星的粉丝、普通网友激烈骂战,甚至诅咒、谩骂和人身攻击对方。冯媛还是粉丝群中骂战的“主力选手”,经常会有网友喊她“快去支援”。
至于追星的花销,冯媛用的形容词是“巨大”,因为“不为偶像花钱就是不爱他”。
从法治日报的报道里看到,两名学生的“热烈”追星。而且,两人只是缩影。为什么两人会有如此“热烈”的追星行为?以下观点,是笔者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与自己的观察所写。
氪金就是爱偶像
在大数据时代,明星红不红,排名多少,一眼就能看到。粉丝想要支援偶像,就会通过打榜、购买偶像代言的产品、买大量周边产品等方式支持。而且,长时间的这种行为,导致不少粉丝开始设置进群门槛,如:买够多少代言产品、投多少票、打多少次榜。
加上某些影响力大的粉丝,在群里、后援会里,努力渲染偶像的滤镜,提出一些不行动就是不爱哥哥(姐姐)、哥哥(姐姐)需要我们、我们是一家人、等煽动情绪的话。
大多数群里各个年龄的人都有,一些未成年,没有正确的观念导向,也不知道挣钱的难处,面对如此热烈,澎湃的“演讲”氛围,会自我情绪化,自我感动被带进坑。长时间处在这种环境和情绪里,会导致思想固有化。
思想固有化
一些未成年,在固有认为偶像全方位好,我需要保护他的思想里,就会开启多次线上线下,对说自己偶像不好的话、发表对自家偶像评论的话、不接受安利等行为的人,开始互怼,轻则吵架,重则辱骂;更有被“家人”拉去参加保护偶像的对骂战,说出更恶毒的话。
青春期与家长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身体与思想快速发展的阶段,开始更注重自己的想法,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一些孩子克制力弱,自我强,缺少对事物的判断力和经验,因此和家长的观念冲突。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过度责备与“对你好”等行为,让孩子越走越远。
一些孩子经历过和父母一两次不愉快的沟通后,很少,甚至不再和家长沟通,从其他的方面,用自己的方式来找归属。当家长进入自己的“领地”,对自己的“归属”进行伤害,就会有一场强烈的“战斗”,让双方更加隔阂。
以上的种种因素,导致一些未成年被“荼毒”。
法治日报的报道里提到: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认为,不能全盘否定饭圈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一方面,饭圈满足了粉丝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为粉丝的情感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另一方面,通过加入特定的饭圈,参与到偶像的塑造中去,可以让一些粉丝形成身份认同。
“但近年来在一些资本和平台的利益裹挟下,在流量至上的错误导向下,饭圈文化出现了畸形化倾向,不断挑战着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一些粉丝盲目追求流量,甚至进行数据造假,破坏正常的行业竞争秩序,严重影响文娱行业生态建设,也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郑宁说。
“量变决定质变,粉丝可以喜欢明星,但必须有限度、有底线。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教育引导粉丝特别是未成年粉丝,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追星不能盲目,那些为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英雄烈士,他们才是真正的明星。”在郑宁看来,从社会心理层面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粉丝文化,与传统家庭结构解体、人际关系疏离、网络“群体性孤独”中渴望陪伴的心理需求相伴生,是对当下互联网治理、文化治理乃至社会治理提出的共同挑战,必须不断研究新问题、新趋势,深入研究当代青少年,才能找到最优的答案。
对于这件事,大家有什么看法?
网址:请立刻叫停饭圈文化畸形化——高中生花费数万元为偶像打榜 http://mxgxt.com/news/view/1094830
相关内容
高中生花费数万元为偶像打榜青少年追星乱象:高中生花费数万元为偶像打榜
高中生花费数万元为偶像打榜 调查青少年追星乱象
青少年追星乱象调查:高中生花费数万元为偶像打榜
“不花钱就是不爱他”,高中生花数万元为偶像打榜
青少年追星乱象:高中生花数万元为偶像打榜
高中生花费数万为偶像打榜 青少年追星乱象调查
高中生花费数万元为偶像打榜、成粉丝骂战主力?青少年追星乱象大调查
畸形“饭圈”文化:是什么让明星迷失自我
南方日报:警惕畸形“饭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