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第一中学心理辅导报《启明星》第375期

发布时间:2025-05-10 08:34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本期《启明星》共两篇文章:

第一篇  渴望被理解,本质是期待控制别人

第二篇  长期感受不到快乐的人,很可能不是抑郁,而是——

渴望被理解,本质是期待控制别人

       下文来自于心理学学者曾奇峰老师的直播内容。

       一、死了那条让别人理解自己的心

       Q:我时常希望可以获得他人的理解,好像只有被人理解了,我才被人看到,才没有被人忽视。但我又觉得被他人理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很矛盾。我想知道曾老师是如何看待被人理解的。

       曾奇峰:被人理解,可能是抱着我要和别人产生联结的心理,是期待我和另一个人在一起的感觉。当我被别人理解时,他好像可以体会我的感受,可以明白我的逻辑……这是一种带有融合味道的关系。就像是孩子和妈妈在一起,孩子非常期待妈妈可以知晓自己的一切,明白他的各种内在的需求。

       所以,当一个人对别人理解自己有一丝丝期待的时候,我们可以认为他的人格还没有完全的独立。

       在本质上,期待理解,是希望不通过自己的言语,就可以让对方知道自己的需求,并且得到满足。比如,我说了很多话,口干想喝水。如果我内心期待大家可以理解我,那么我真实的期待是有人可以把水端到我面前,提醒我该喝水了。而实际上,我口干,我主动去喝水是没有问题的,这是我的生理需求,并且我在心理层面也没有对此产生评判。

       渴望被理解,更深一层是渴望被认可,好像只有在被理解之后,我才是我,我才拥有姓名。当一个人被另一个人赋予了什么才能确认自己存在的时候,也就是这个人是依附在其他人身上的,他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认知体系等。

       如果一个人希望自己拥有一个独立的人格,那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死了那条让别人理解自己的心。虽然说和人玩是获得新的人格经验的途径,但是也真的不用动不动就让人理解自己。因为别人理不理解你,都不影响你以你现状生活下去。

       二、“我有一说一”的后面都是假的

       曾奇峰:很多人在说话时都会有一个前缀,“我实话实说哈……”,“我有一说一……”等等,现在大家听到这个开头,就知道后面的话大概率就不会是真的。我跟你们不同,我是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会信的。

       我们在生活中和人打交道的时候,会遇到一些社交技巧上略显笨拙的人。他们有的人会给自己赋予“心直口快”、“刀子嘴豆腐心”等这类含义,好像是在说自己是坦白而又真诚的。但实际上,越是给在自己这样标签的人,在人们的内心中,往往并不会给一个很好的评价。

       我们去想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当一个人用这样一个前缀的时候,他隐含的意思是

       “你们可千万别以为这是假话”。可是,如果他真的是坦白而真诚的,为什么会担心别人会误以为他是虚伪的呢?

       有一种解释是,他的潜意识知道后面的话是虚伪的,但是他无法接受自己说假话,所以用前缀来加强自己的信念感。这个前缀的意义并不是告知对方,而是对自己的一个鼓励,用这样一句话挡在前面,他就看不到自己在撒谎这种现象。

       还有一种解释是,这个人自己知道他的后半句话是虚伪的或者是有攻击性、伤害性的,但是他不愿意承认,或者是不愿意承担后半句话所引发的来自对方的不满或攻击。所以他先用一个前缀来进行伪装。如果对方产生了不满,他就会说“你怎么听不了实话呀?”或是“我没有什么恶意呀”等等,以到达自己不是主动挑起冲突的一方。

       有一种防御机制就叫“坦白而真诚”,可以看到这两个词是非常好的两个词,甚至还有点神圣,但是用在这里就有点贬义了。因为真正的坦白和真诚是可以直接说出来的,既然它们成为了防御机制,那么就说明是在防御那些不真诚和不坦白的出现。所以那些在生活中间故意的过分的心直口快,想说什么说什么,然后还标榜我是一个真诚的人,实际上只是在对自己进行欺骗。

       三、孤独,是一件不美妙的事情

       在客体关系理论中,父母是一个孩子的重要的客体关系。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他与他人的关系。

       假设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有很多的创伤,这些创伤甚至触及到了人格层面,如果他到了成年仍然保持孤独的话,我们会认为他是在保护他与原生家庭之间的联结。也就是说,他停在了他原生家庭的关系中,而无法容纳新的关系。

       一个人的人格,最初的原型是来自于原生家庭中,是与原生父母共同设置的。这就像是我们自带的出厂设置,这个原始的出厂设置是很难被改变的。如果这个出厂设置本身就是有问题的,那么这个人在追求成功、追求幸福、待人接物等方面都会存在一些问题。

       当人格层面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好的方式是进行一些调整改变。曾氏名言之一是,要改变一个人的人格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获得新的人际关系体验。

       有的人就出去读了个大学,住寝室住了好几年;有的人就找了个好老婆或好老公,获得了新的人际关系,他们的人格就重新被修订了一遍,之前的创伤就被疗愈了很多。这样的人是幸运的,他们有了非常好的变得健康的正确途径。

       但还有一些人,是拒绝新的关系的。因为新的关系是区别于旧的关系的,且新的关系可能具有一些疗愈性或带有改变旧关系的味道,这就会对原本的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产生威胁,让他有了背叛父母的感觉。所以他绝不出门,拒绝和他人社交,以保证自己的出厂设置不变。这样看来,孤独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因为它保护的那个部分是原始的创伤以及那些创伤产生的后遗症。

       还有一种不同于孤独的情况,也是需要我们关注到的,就是社牛。生活中有一种人社交能力特别强,他可以快速的和他人建立关系,并且看起来很热络的样子。这种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反向形成。他看起来没有一分钟是孤独的,永远都在和他人的关系中,但实际上他是在用和所有人产生表层的比较浅的关系来防御深层关系的建立,这样他的人格层面是没有被改变的。这种关系叫做互为表里。

       所以不论一个人是社恐还是社牛,如果他在本质上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原始人格不被改变,带着所有的问题进入到生命的最后,那真的是很糟糕的。

长期感受不到快乐的人,很可能不是抑郁,而是——

       最近,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时,我突然有一个很深的感悟:没有人能让你不快乐,除了你自己。

       生活中经常有这种现象:朋友批评了自己一句,就不停地复盘和检讨自己哪里做错了,没心思去做其他事;别人评价了一句自己今天的穿着,回去就不停照镜子,老觉得自己哪哪都不对劲……这就是内耗者的一个共性——穷思竭虑。即反复咀嚼、回味一件事,特别是让人不愉快的回忆。久而久之,便形成难以打破的思维习惯。为什么我们会不受控地陷入“穷思竭虑”中?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思维习惯,走出内耗?

       01强迫性穷思竭虑是一种自我保护策略

       对一件事反复思考时,你会认为自己能重新夺回事情的掌控感,并有机会推翻不好的结果,所以,“穷思竭虑”是我们应对负面情绪的一种自我保护策略。

       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里,女儿发消息问唐志军:“人类存在这宇宙中的意义是什么?”作为科幻杂志主编的唐志军答不上来,后来,女儿因抑郁症自杀去世,这个问题反复萦绕在他内心。他想来想去,始终想不出答案,觉得这个问题自己回答不了,便寄希望于外星人能回答。他的生活逐渐脱离现实:渴望从电视机里寻找“外星人的信号”,痴迷于寻访外星生命体的痕迹,花大价钱只为看一眼假冒的“外星人遗体”……

       不难发现:长期穷思竭虑,让唐志军进入一种近乎“白日发梦”的妄想状态。即使吃了毒蘑菇生死未卜,他第一时间想到的,依然是托朋友问一问外星人:“你问问他们,我们人类存在这个宇宙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女儿临死前留下的问题,成了唐志军永远也钻不出的牛角尖。越想逃避现实,就越是想不通,越痛苦、迷茫、不安,越要逼自己去找到答案,认为这样才算给去世的女儿一个交代。

       其实,唐志军正是通过“强迫性穷思竭虑”,来转移女儿离开所带来的痛苦。心理学家Nolen·Hoeksema 提到:不断陷入反刍思维,是应对消极情绪的一种方式。包括重复和消极地关注痛苦,关注可能的原因和后果,不断思考让自己感到抑郁的内容,试图通过找到答案,来让自己好起来。然而,用穷思竭虑来逃避现实,很可能会陷入更长时间的焦虑和抑郁。

       穷思竭虑的人总以为,思考能带来掌控感和安全感,只要找到答案,一切都会好起来;实际上,这份过度思考把自己置于很危险的境地:不断回顾过去的决策、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深感焦虑、过度担心别人的看法、对外界的一切反馈都敏感多疑……很多时候,你过度思考和担忧的问题本身没有现实意义,只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暂时性的心安而已。

       02为什么我们会陷入穷思竭虑

       穷思竭虑者的过度思考,绕不开三个深层动机:

       1、积极假设。对想太多抱有积极假设,认为“只要把问题想清楚搞明白了,我的问题就解决了,症状就能改善”。我朋友小华,即使在休息日,也总会想到各种尴尬或担忧的事情,导致她时常活在过度思考的紧张情绪中,心理能量被一点点耗尽。

她觉得自己最需要的不是放松,而是“答案”以及“确定性”,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有想通了这一点,我才能好好休息。”

       心理学家Nolen·Hoeksema解释道:“穷思竭虑者,会无意识陷入到对强迫观念和症状的反刍之中。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解决症状,实际上在维持症状,此类对思维反刍的信念,反而会导致反刍思维一直持续。”

       2、认知失调。心理学家费斯汀格做过一组实验,请被试者做很无聊的事,比如卷毛线,但要其对后面的被试者撒谎:“这个活动很有趣。”

       被试者分为两组,一组撒谎后会得到10块钱,另一组什么都得不到。结果发现,什么都没得到的那一组更容易出现认知失调,因为他们需要思考一个合理的理由来解释撒谎行为:“我一分钱也没有得到,到底为什么要撒谎呢?”

       由此可见,生活中存在大量冲突的人,容易为了给自己找一个理由,陷入穷思竭虑。

       3、强迫抑郁。很多心理诊断,都将“穷思竭虑”归为强迫性思维的一种。它比较容易出现在有强迫倾向的人身上,比如反复思考:“我走的时候到底锁门没有?”“天然气关了吗?”“窗户关了吗?”

       强迫倾向的根源,是用高控制的强迫行为来对抗负面情绪。所以,穷思竭虑者会通过极度关注生活中一些小细节,为之无尽的思考,来对抗情绪上的难受。此外,穷思竭虑也可以归于持久的、循环的抑郁性思维。

       哲学家罗素在《幸福之路》里写道:人很多时候不快乐,就是太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我们能在很多抑郁情绪严重的人身上,看到穷思竭虑这种常见表现,比如:心情差的时候更容易胡思乱想;心情转好了,就自责自己为什么要过度思考。由此,反复内耗,无法放过自己。

       03如何戒掉穷思竭虑

       心理学家Guy Winch在演讲中提到:研究表明,哪怕只是分心短短两分钟,都足以打破那一刻的穷思竭虑。

       如果你正处于穷思竭虑的状态,试试分心两分钟,你会发现效果立竿见影,症状好转很多。

       这个小练习适用于偶尔想太多的人,要是长期穷思竭虑,已经养成习惯,光是转移注意力恐怕很难产生改变。这时,我们还能为自己做什么呢?

首先,停止责备自己。在心中默念一句话:“不要责备过去的自己,当时的你就只有这个水平。”既然穷思竭虑是为了对抗负面情绪,那么,接受自己不那么完美,就会让穷思竭虑失去源动力。

       怎么做到接受呢?具体操作起来,就是不责备、不否定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事情:“任何人都有想不通的事,这很正常,想不通就别想了,或者休息会儿再想。”“这件事、这个人说的话代表不了什么,没必要放大它。”

       总之就是:接纳自己不完美,并允许一切发生。同时,探索自己的深层想法:“我之所以想那么多,是在用思考来驱散不安,或许我可以找找其他更好的方式。”然后,允许自己适度发疯。

       最后,用行动覆盖思考。在穷思竭虑的循环中,我们80%的精力时间都专注在“想“和“感受”上,也就是停留在自己创造的虚假而消极的世界里。所以,要打破这种局面,我们就要把80%的注意力挪到其它地方——客观的当下、具象的事情。

       动起来,去做好每一件具体的小事,是驱散不必要的忧愁最直接、最关键的方式。去跳绳、跑步、打扫房间、找人聊天、写作、画画……

       行动可以冲开头脑的束缚,使我们重新感受到身体的存在价值,进而把力量集中起来,让我们好好活在当下,活在现实中。要是没有力量去行动,不妨在手腕上戴一根橡皮筋。意识到自己又开始想太多时,就弹自己一下,用这种方式给自己按下暂停键,转移思绪。如果以上方法你都试过,仍然难以从穷思竭虑的困扰中走出来,就要考虑抑郁症、强迫症的可能性,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治疗。

       04写在最后

       从穷思竭虑中走出来,其实就是从自己的世界走出来,走到现实世界里,让外界的阳光照亮内在的阴影。真正的安全感,来自始终有一颗能对自己负责、有能力解决自身问题的强大内核。所以,别再和痛苦纠缠,去和痛苦共处吧!有句话说得很好:“每个人的一生都在走自己的剧本,所以我们只能把自己当作问题,把自己当做答案。”希望我们能够活得真实且强大,敢于面对不确定的人生。世界和我爱着你。

网址:滨州市第一中学心理辅导报《启明星》第375期 http://mxgxt.com/news/view/1092531

相关内容

滨州市第一中学心理辅导报《启明星》第380期
滨州市中心医院:预检分诊,患者健康安全的第一道屏障
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 中级心理健康辅导员 案例报告
广州市第七中学
“大唐启明星课堂”走进滨州无棣佘家镇邱家小学
何以中国丨80岁刘兰芳第5次登上滨州舞台
合肥市滨湖启明星幼儿园2022年秋季小班新生报名公告
停课反省、心理辅导!教育局通报中学生虐猫事件
青州市启明星食品有限公司电话
2021第六届国际少儿模特明星盛典贵州赛区启动 报名进行中!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