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的“罪与罚”,饭圈文化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娱乐圈顽疾
在娱乐圈,拥有流量是绝对成功的象征。何谓流量,是来自于粉丝和观众的关注度,是大众对明星的认知度。明星在娱乐圈就像是一个品牌,这个品牌以明星的演技、唱功等作为特殊商品来贩售。以前说明星红不红,后来有了数据的统计之后,那就演变为这个明星是否有足够的流量。就像前段时间刘德华出道40年时搞的直播,当时观看直播的人次超过了8000万,这个8000万就是流量的具体化体现。而刘德华出道40年的这个访谈,就是他在直播时所贩售的商品,刘德华自己就是一个品牌。
流量对于明星而言应该是一个结果,是在努力之后的市场具体反应,这里面当然也包括明星本人的演技、唱歌,以及明星背后团队的营销策划,事业策划,人设策划等。作为一个职业者,娱乐圈明星的称谓比较泛泛,具体的讲大体可以分为演员、歌星、主持人等不同的细化职业类型。而流量,就像这些职业者的绩效考核成绩单,只是发放这个成绩单的不是一个具体的部门,没有详细的统计方法,这个成绩单是观众和粉丝口碑的一个体现。
一个明星要怎么才能有流量呢?以华语功夫巨星李小龙的成名历程做例子,在30岁之前,李小龙的名字并不响亮,甚至在他的成长地香港,很多人也不知道李小龙的名头。在1971年李小龙加盟嘉禾电影公司,以1.5万美元的片酬接拍了电影《唐山大兄》,这部全新的功夫电影,以完全不同于以往武侠电影的风格,在华语电影市场引起了轰动。电影上映当年,这部作品便打破了香港电影票房历史记录。这样的成绩让李小龙名声大噪,随后他趁热打铁又拍摄了电影《精武门》、《猛龙过江》等作品。在三年不到的时间里,李小龙从默默无闻,一跃成为了国际巨星。
这个时候李小龙就有了流量,而对于电影功夫明星李小龙的流量计量方法,在当年就是简单粗暴的票房。李小龙从成名到去世,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3次打破了香港电影票房纪录,对于华语影坛而言,他的成功可以用横空出世来形容。但是在成功的背后,是李小龙几十年对于功夫和电影的钻研与沉淀。一个明星的流量从他的成绩来体现,而这个明星的成绩,又是这个明星实力的体现。如果没有对功夫几十年的钻研,如果不是在好莱坞几年的摸爬滚打,李小龙是无法在几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所以一个实力派的明星,他的流量一定来自于优秀的作品,而优秀的作品一定是这个明星自身硬实力的体现。当然流量的后期维护,也需要整个团队的营销策略来支撑。就像李小龙在1973年猝然离世,但是后续他的名气依然常盛不衰,其中一部分靠的是他的传奇人生,一部分还依靠他所在公司对他名气的维护,以及后来崇拜者对他持续的支持。
在以前的娱乐圈,明星和粉丝之间的关系很多都是单向的,很多粉丝是依靠杂志和报纸来认识明星。这个时候明星的流量就体现在大众对这个明星的关注度,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这个明星主演电影的票房,这个明星演唱会的门票,这个明星专辑的销量。有了流量之后,这个明星就会有新的电影,甚至会有更有影响力的电影,这样明星的流量就和他们的作品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作品越好,流量越高,流量越高,获得好作品的可能性就越大。
但是随着媒体越来越发达,追星文化也越来越疯狂,随后便产生了专业的粉丝团,专业的粉头。这些狂热的粉丝,甚至有些人以追星为自身人生价值的体现,这里面不乏有杨丽娟这样的狂热粉丝。饭圈文化的形成,让追星本身成了娱乐圈一个重要的生态组成部分。很多明星团队,也开始注重粉丝的养成,于是粉丝们和明星们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他们之间有着社会大众不能理解的关系和爱称。这种关系类似于一种精神上的依托和关怀,追星者以追星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白,而明星则利用粉丝的狂热的追星行为,来体现自己的职业价值。
这种狂热的追星现象,越来越像极了一种集体在精神层面上的狂欢。而这种情绪的表达,则完全是通过粉丝和明星之间的某种自我理解的精神互动。很多时候明星是不具体回应粉丝们的诉求的,明星们只需要一个动作,一句话,就能够调动粉丝们的情绪。这种现象到了网络时代开始愈演愈烈,在网络技术,社交平台的助推下,饭圈文化,流量至上,开始成为娱乐圈中更加重要的力量。
很多明星的社交账号,动辄几千万的粉丝,随便一个动态,便能够获得上百万的评论。而我们具体的看这些社交账号的内容会发现,里面却没有太具体的内容,除了代言,就是一些很没有内容的日常。而很多明星,其实也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作品。就像前段时间被批捕的当红小生吴亦凡,唯一让人有印象的电影是冯小刚主演的《老炮儿》。
但是这些明星就是很红,而且像吴亦凡这样的明星还不是他自己。在内地娱乐圈,有大把的流量明星,仅仅依靠着饭圈文化,便创立了自己的知名度。在这样的行业氛围里,很多明星纷纷效仿。而这些明星真正回到主业上的时候,却往往不给力,他们经常会在一些大制作中担任配角,而非主角。这样即能够继续拓展自己的影响力,又不需要耗费太大的精力,同时还能落一个专业素养不错的评价。
但是这样的明星多了,谁还专业拍电影呢?试想一下,一个剧组中有三两个这种大咖,对那些精于业务的演员来讲公平吗?这些当红小生,占据娱乐圈最具优势的资源,他们不需要太扎实的专业能力,他们也不需要刻苦的拍摄作品,他们只需要背后的营销团队,加上狂热粉丝们无脑的支持就能够取得成功。这对于整个娱乐圈行业而言,是一种不良的价值引导,大有劣币驱逐良币的趋势。
流量,本应该是娱乐圈中客观标准的绩效指标,而如今却成了一个可以打造,可以修改的表面数字。那些个人主页上动辄几千万粉丝的大明星们,也不知道做了什么贡献,仅仅就因为有一群狂热的粉丝,他们便在娱乐圈中指点江山。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整个娱乐圈成了追星和流量的狂欢之地。
一个明星出名了,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做什么的,这个明星也很有可能不知道自己作为一名公众人物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和职业职责。久而久之,明星们迷失了自我,粉丝们迷失了人生,而大众则云里雾里看不懂这种社会顽疾。流量是一个结果,流量不是一个被塑造的对象,错误的理解了流量,也扰乱了整个行业,正确的运用了流量,才能够让行业长久健康的发展下去。让明星真的有意义,让追星也不再空洞。
网址:流量的“罪与罚”,饭圈文化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娱乐圈顽疾 http://mxgxt.com/news/view/1091932
相关内容
“网红”并不是明星,劣币驱逐良币而已!人民日报评论:整治不良“饭圈” 打破“流量”怪圈
论流量明星的倒掉
深入整治“饭圈”乱象,重建文娱领域良好生态
认清“饭圈”文化的有害实质
“饭圈”与流量:资本的二重奏
【文艺评论】认清“饭圈”文化的有害实质
劣迹艺人、唯流量论、饭圈……他们对这些热点发声
饭圈文化:爱与压力并存
饭圈文化的表现、危害及治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