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轮效应,“光环”遮挡下的以偏概全

发布时间:2025-05-09 05:52

晕轮效应又称为光环效应,最处初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爱德华·桑代克提出的。

桑代克认为,人们在认知他人的时候,往往很容易从局部出发,通过扩散而推导出整体印象,因此非常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

当一个人被大多数人贴上“好”的标签时,那么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所笼罩,人们在认识他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赋予它许多好的品质 。

相应的,如果一个人被大多数人都贴上“坏”的表签,那么他就会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这样一来,人们在认识他的时候,更会不自觉地将许多坏品质加在他的头上。

这就好像月亮周围出现的月晕一样,不断向周围弥漫、扩散以至于将一些真切的东西都掩盖了起来,但事实上,月晕也不过只是月亮光辉的扩大化罢了。

针对晕轮效应,心理学家戴恩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戴恩找来一些受试者,向他们展示了一些人的照片,这些照片上的人有的魅力十足、英俊潇洒;有的长相平凡,毫不起眼;有的毫无魅力,甚至可能让人生厌。

在展示完照片之后,戴恩让这些受试者们尝试对照片上的人物进行一些推测和描述。

结果发现对于那些魅力十足的人,受试者们在推测和描述时,总会不自觉地赋予他许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聪明、温柔、友好、善于交际等。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也做过一个类似的实验。

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两个班级的学生授课,在上课之前他向学生们宣布,将会有一位研究生来临时代课,并向大家介绍了一些与这位研究生有关的情况。

凯利在向第一个班级的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的时候,用了这样一些形容词:热情、勤奋、务实、果断。而在向另一个班级的学生介绍时,则将“热情”替换成“冷漠”,除此之外其他的形容词不变。当然,对于这一情况学生们并不知情。

有趣的是,凯利发现,在经过一堂课之后,第一个班级的学生们已经和这位代课的研究生建立起了非常亲密的关系,双方亲切友好地攀谈着;而另一个班级的学生却对他敬而远之,保持着一个相对安全的距离,双方之间的氛围显得甚为冷淡。

可见,哪怕仅仅只是一词之差,也会影响到整体的印象。

早在与这位研究生正式接触之前,学生们就已经通过凯利教授的介绍而对这位研究生作出了评判,这种先入为主的评判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学生们对他的整体印象,学生们从一开始就已经戴上了有色眼镜去观察这位研究生,所以这位研究生很自然就被笼罩上各种不同色彩的“光环”。

以至于在认识他的过程中,学生们反而很难正确客观地认识他这个人 因为一切的优缺点都早已被夸大的光环掩盖住了。

晕轮效应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遮掩性

《水浒传》中的宋江是一个多重性格的人物,在他的一生中,我们会时常看到她身上的矛盾性,一般读者都认为宋江是个忠义双全的人。但实际上,在江州酒楼提的反诗,“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宋江笑黄巢,造反心态跃然纸上,等到上了梁山,他又一心忙于招安,还说“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

写宋江仗义疏财很讲义气,但遍览全书并没有几个穷苦人家得到宋江的救济,到是许多贪官强人,土豪劣绅笑纳过宋江奉上的大锭银两。李逵出见宋江时,曾受过他几锭银子,但那银子却似乎整整管了李逵一辈子,到后来被宋江害死,也心甘情愿。

宋江作为封建社会不得志的文人,有着满腔抱负,却无处施展。他明处为大家办事,暗处结交江湖大盗,这是他性格中虚伪狡诈的一面,他聚众反叛题诗言志,这是他性格中反叛的一面。施耐庵通过描写宋江充满矛盾的行为,向我们展示了宋江多重性格的遮掩性。

第二表面性

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其实也是晕轮效应的一种体现,陷入热恋中的男女,因为被对方身上的某一优点所吸引而坠入爱河,此时,这一优点如同“光环”一样,掩盖住其他的特质,而受到晕轮效应影响的男女,便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对方身上全是优点。

而随着热情的冷却和理智的回归,他们可能会在某一天猛然惊觉,一直以来那个“完美伴侣”似乎和想象中并非完全一样。

第三弥散性

《韩非子·说难》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弥子瑕曾受到卫国国君的宠信。卫国法令规定,私自驾驭国君车子的,论罪要处以刖刑。

弥子瑕母亲病了,有人抄近路连夜通知弥子瑕,弥子瑕假托君命驾驭君车而出。卫君听说后,却认为他德行好,说:“真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缘故,忘了自己会犯刖罪。”另一天,他和卫君在果园游览,吃桃子觉得甜,没有吃完,就把剩下的半个给卫君吃。卫君说:“多么爱我啊!不顾自己口味来给我吃”

等到弥子瑕色衰爱弛时,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

所以,虽然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并没两样,但先前称贤、后来获罪的原因,是卫君的爱憎有了变化。所以被君主宠爱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更受亲近;被君主憎恶时,才智就显得不恰当,遭到谴责而更被疏远。

生活中的晕轮效应,最典型的一种体现就是名人效应。许多产品为了提升销量,都会邀请一些家喻户晓的大明星来做代言,打广告。而这些明星的粉丝们也往往会因为对偶像的喜爱和信任,而去购买他们所代言或推销的商品,这种爱屋及乌的行为就是非常典型的晕轮效应的一种表现。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去克服晕轮效应,避免以偏概全地认识人或事呢?

第一注意“投射倾向”

有些人总是从好的一面来解释别人,因为他本人就是一副菩萨心肠。而有些人则总是从恶意来判断他人的行为,即使是好事,他也会认为;这是“别有用心”,这是因为他本人猜疑心重。

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附加给对方的现象,即“投射倾向”。

人际知觉的投射倾向表明,人对他人的知觉包含着自己的东西,人在反映别人的时候常常也在反映着自己、而这种反映又往往是不自觉的。

如果你对自己的“投射倾向”不加注意,没有清醒地、理智地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出现各种偏见。

第二注意“第一印象”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感觉在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印象。

由于它有先入为主的特点,因而往往比较深刻。如果第一印象好,就会给以后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必要的。

但初次接触所提供给你的判断材料不仅十分有限,而且往往是比较外在的,往往还具有一定的虚假性。

问题的严重性又恰恰在于,一般说来,先得到的信息总是影响着对于以后信息的解释方式,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以后的信息常常只扮演补充和解释的角色,这就是产生晕轮效应的“温床”了、因此,冷静、客观地对待第一印象,思想上具有改造甚至否定第一印象的准备非常重要。

第三注意“刻板印象”

注意“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就是所谓类化作用,按照预想的类型将人分为不同种类,然后贴上标签,按图索骥。

比如,提起教师便想到“文质彬彬”,说到商人,总和“唯利是图”挂起钩来,等等。

刻板印象的形成,往往始于对某一类人普遍特征的归类,这是一种简单的认识,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很容易产生偏差。

因为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而刻板印象所根据的却并非认识对象本人的事实,有时刻板印象还是由于偏见的合理化而来。

因此,刻板印象与晕轮效应可以说是有不解之缘的,是导致失真的一个“误区”。我们要对他人产生确切、深刻的认识,千万别忘了人的丰富多样性,并不断地修正头脑中由于刻板印象所造成的假象。

第四避免“以貌取人”

避免“以貌取人”。一项心理实验中显示,当人们被要求在一堆他们不认识的照片中分别找出“好人”与“罪犯”时,总会受到外貌晕轮效应的影响,即表现出按外貌分类的倾向。

前苏联心理学家鲍达列夫曾向72个人调查,他们是怎样理解人的外貌的。其中9人回答,方方的下巴是意志坚强的标志,宽大的前额是智慧的标志,3人认为粗硬的头发表示倔强的性格,14人认为人胖表示心地善良,2人认为肥厚的嘴唇是憨厚朴实的标志,等等。

这个调查结果是有趣的,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尽管这些生理特征是较为固定的或天生的,但不少人仍认为从中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这种“由表及里”的推断,含有很大的偏见成份。为此,只要我们在认识他人的问题上,确立不满足于表象,而注重了解对方心理、行为等深层结构,我们就能有效地摆脱外貌晕轮效应的影响。

第五避免“循环证实”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对他人的偏见,常会得到自动的“证实”。

比如,你对某人存有怀疑之心,时间一长,自然会为人所察觉,对方必然会产生离心和戒心。而对方这种情绪的流露,又反过来会使你深信自己当初对他的看法是正确的。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由于一方感情的偏失,导致对方的偏失,反过来又加强了一方偏失的程度。

如此循环证实,势必陷入越来越深的偏见中去,走进晕轮效应的迷宫迷而忘返。

这就提醒我们,当你看不惯某个人,对某个人怀有成见的时候,应当首先理智地检讨一下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自觉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

网址:晕轮效应,“光环”遮挡下的以偏概全 http://mxgxt.com/news/view/1073500

相关内容

晕轮效应:当明星光环掩盖真相
【29】晕轮效应:明星代言到底有啥用?第一集|多多罗
晕轮效应:名人效应的心理学解析
找明星做代言了明星代言是晕轮效应吗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明星完美?晕轮效应在作祟
为什么明星会有明星效应
明星和名人作为信息源能够吸引人的注意,使人信服主要是由于晕轮效应和曝光效应。
神奇的词语,光环效应,你中招了吗?
商家惯用的营销策略:明星直播带货靠的是光环效应
揭秘陈艾森毛巾遮挡细节:跳水背后的趣味与魅力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