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行为,偶像买单”对策:“饭圈”文化的建设性作用与去污名化

发布时间:2025-05-08 16:03

随着娱乐圈“流量时代”到来,造星产业愈发发达,流量明星越来越多,就必然会出现同类型、同人设或同期偶像明星争夺少量(既定量)流量资源的情况,有资源争夺就意味着矛盾不可避免。明星之间不存在明面的争夺,但是粉丝之间的流量争夺与资源矛盾通常在互联网空间掀起惊涛骇浪,粉丝之间微博吵架案例比比皆是。“饭圈”流传“粉丝行为,偶像买单”,“饭圈”对矛盾极其敏感,微小事情随时可以爆发矛盾冲突。笔者对北京星权律师事务所(代理明星名誉纠纷案件)2018年案件进行统计,发现2018年共有14位明星起诉粉丝,这还不包括一位明星同时状告多名粉丝(多为黑粉)的现象和众多的声明警告。通常明星对于“饭圈”矛盾不予理睬,除非性质极其恶劣。一个事务所一年受理14位明星的起诉,可见“饭圈”矛盾的常态化与激烈化。

(4)固粉策略。粉丝就代表着流量,争夺流量核心是争夺粉丝。各“饭圈”为了留住粉丝通常采用“虐粉”“固粉”等策略不让粉丝“爬墙”。通过散布一些明星资源少、受欺负的信息,或者是主动在“饭圈”里挑“对家”吵架,显示出自己所迷恋的明星或者自己所在的粉丝社群很弱势的样子,让粉丝体会到被虐待的感觉。一般来说,粉丝追星是为了追求快乐,如果有被虐待的感受或感到不快乐就会脱粉,但有的粉丝却越是被虐待就越是要支持自己的偶像,所以只要“虐粉”的程度把握得当,不仅不会造成大量粉丝脱粉,相反会帮助偶像稳固住已有的粉丝,让这些粉丝更加忠心。

对策:“饭圈”文化的建设性作用与去污名化

应客观全面地透视“饭圈”文化,重视其在互联网时代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埃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青少年时期的人们正处于认同与角色混淆的时期,是从儿童阶段向成人阶段过渡的重要时期。而这一时期的人们又经常处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中,极可能会获得一些消极的同一性。为了分担压力,很多青少年都会发展一些学习工作以外的兴趣爱好,追星正是其中之一。而“饭圈”发展至今已然比较成熟,追星的粉丝们也在“饭圈”文化的条条框框之下不断约束自己,变得更加理性。除去个别的极端粉丝,大部分粉丝的行为都并非是对社会有害的消极的越轨行为,相反,有的粉丝行为甚至是有助于社会发展的。在这种情况下,倘若还将“饭圈”视为“脑残聚集地”无疑就是一种污名化的行为,所以笔者认为对“饭圈”和“饭圈”文化的去污名化是很有必要的。根据对“饭圈”文化四层次结构的分析,笔者分别从个体维度、群体维度、组织维度和文化维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第一,尊重兴趣,正向引导。对于大多数粉丝而言,追星只是一种兴趣,是平淡生活的调味剂,而大多数青少年追星只是为了分担繁忙学习工作中的压力,并不会把追星作为自己生活的全部,所以对待追星的青少年个体,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另外,个体追星有风险,可能变得“十项全能”,也可能成为“骂街泼妇”,因此,在青少年追星时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充分发挥偶像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引导作用,鼓励青少年在追星过程中习得更多自身本不具备的优秀技能。

第二,尊重差异,拒绝跟风。无论追星与否,我们都需要尊重群体异质性,非追星人群和追星人群之间具有异质性,追星群体内部也具有异质性,我们要看到群体的差异,也要拒绝盲目跟风。尽管大部分的粉丝群体只有属性之分,没有优劣之分,但粉丝群体内部依然存在着积极向上的粉群和消极的粉群,要引导粉丝们进入“饭圈”时擦亮眼睛,鼓励其加入积极有益的粉丝群体,从而避免乌合之众的产生。

第三,尊重成效,发挥功能。“饭圈”中各个粉丝社群都具有自己的规则体系和组织结构,内部的各部门也已经开始履行自身的职责,我们不能否定各个部门已经取得的成绩,也不能否认他们在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相反要充分发挥各粉丝社群中各部门对社会进步有益的宣传功能和公益功能,发挥偶像和“饭圈”对青少年的教化功能,将“饭圈”的积极作用最大化。

第四,尊重文化,创新治理。“饭圈”文化作为一种青少年亚文化,具有极强的文化创造力,在互联网环境中,因为其极强的创造力使得其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扩散力,我们要尊重这种极具生机又富于感染的文化。另外,“饭圈”的规则化、纪律化发展,追星行为与公益事业的结合均为我国的互联网社会治理提供了样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粉丝行为,偶像买单”对策:“饭圈”文化的建设性作用与去污名化 http://mxgxt.com/news/view/1060449

相关内容

饭圈文化盛行,偶像与粉丝关系日趋复杂
偶像买单:粉丝行为的心理分析
“粉丝行为偶像买单”到底对不对?
明星代言粉丝买单?化妆品行业“饭圈文化”盛行
饭圈文化的畸变与归正
粉丝文化与饭圈文化的深度解析
【观察】饭圈文化与偶像工业
“饭圈”乱象:粉丝低龄化,偶像低质化
青少年“饭圈文化”的现状、特点及应对策略
饭圈文化中失范行为的表征与治理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