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三江|粤曲星腔:三水首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开栏语
非遗承载着城市的历史,维系着文化的认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保护、传承非遗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2007年,三水正式启动非遗保护工作,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取得积极成效。截至今年12月,三水共有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8个,其中省级项目2个,市级项目15个。
即日起,《佛山日报·今日三水》“人文三江”周刊,正式推出“魅力非遗焕彩三江”专栏,探访三水人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它们在漫长岁月里经历的种种,领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敬请垂注。
每年农历七月,广州小北的马铺毯岗,一块刻有“南国艺人小明星邓曼薇女士之坟墓”的墓碑前,总会有香港、省内歌迷前往拜祭。
凉风习习,三水区云东海街道伏户村,一座挂着“小明星艺术馆”牌匾的小楼里,每逢戏曲欣赏会上演,总有无数“戏迷”捧场聆听。
“小明星”邓曼薇是三水人引以为豪的粤曲名伶。她的一生十分短暂,但其开创的星腔唱法艳丽多姿、委婉动听、品位高雅,流传至今,是平喉流派中广受粤曲观众喜爱的唱法,至今已传至第四代传人。
2007年以来,粤曲星腔先后入选为三水区首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成为三水首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作为星腔故里,近年来,三水设立粤曲星腔研究中心、传习所等基地,开展粤曲星腔演出、传教活动,让粤曲星腔代代传承。
昔日芳草逝,而今在星腔故里,依旧星光永恒。
小明星艺术馆外观。
粤曲星腔 三水传承
在“小明星”的故乡云东海街道伏户村,小明星艺术馆坐落在一方池水旁,仿古青砖外墙的岭南传统风格建筑别具韵味。在暨南大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冯丹峰看来,这是目前研究“小明星”艺术史料最全面的艺术展馆。
走进小明星艺术馆,参观者可以“穿越时空”,直面“小明星”的人生。首层,艺术剧场还原了小明星当年登台献唱的茶馆空间。二层,系统回顾了“小明星”的艺术人生以及粤曲星腔的发展历程。展馆还保留了早年发行的“小明星”唱片以及广州女伶粤曲唱本等文物。
小明星艺术馆展示了“小明星”少小学艺、开腔立派的艺术人生。
就在去年11月,该场馆开放首日,粤曲星腔第三代传人李月友赶到现场,登台演唱了一曲星腔经典曲目《花弄影》。她说,这门流传近百年的绝技,终于在创始人“小明星”的故里有了扎根发展的新载体。
芳草逝,夜来风雨送梨花;缘未尽,情牵一线待后人。在伏户村,“小明星”家喻户晓。1913年,“小明星”出生于此,在童年时期外出学唱曲。后来,她博采众长,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独创粤曲星腔。时至今日,昔日平喉四大名家的唱腔,仅小明星独创的星腔得以广泛流传,成为一代代歌者薪火相传的永恒星光。
小明星邓曼薇。 /资料图片
多年来,粤曲星腔的“星光”在三水越来越璀璨。2007年,粤曲星腔入选三水区首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成为三水首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1年,星腔艺术研究中心在三水区西南街道挂牌成立;2015年,白坭中心小学挂牌成为佛山市少儿粤曲培训基地、三水区少儿戏曲培训基地和三水区粤曲星腔培训基地。星腔学习平台正在三水遍地开花。
以情带声 自成风格
“小明星”开创的星腔,感情细腻、低回婉转、缠绵悱恻、荡气回肠,在行腔运气、吐字转板、声韵格调等方面自成一家。自“小明星”以来,星腔名伶深谙用气技巧,唱到某些仄声字,往往在吐字后突然休歇,缓一口气,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引人“出乎其外”,又“入乎其内”。
《中国曲艺志》曾如此评价:“小明星”所创造的星腔,是整个广东曲艺和粤剧界众多唱腔流派中,造诣最深、成就最高的唱功艺术。
粤曲星腔至今广为流传,既有声韵格调上的独特魅力,也离不开拟意含蓄而典雅的文词添风采,让演唱者以声传情,达到扣人心弦的效果。而这离不开撰曲家王心帆的功劳。
据记载,王心帆与“小明星”互为知己,“小明星”之名邓曼薇即为王心帆所取。两人相识时,“小明星”正苦于唱旧曲难以发挥声腔特色。王心帆以诗词入曲,在曲式结构上打破了传统粤曲的句格,有意为她创造新腔提供条件。
其中,《痴云》乃王心帆为“小明星”首作的歌坛曲,文词典雅,拟意含蓄。一曲唱出,腔韵跌宕流畅,以情带声而感人心肺,奠定了“星腔”的基础。
“我写的曲,非她不易唱。我的梆黄造句,以长句多,她唱起来别有韵味。”在晚年时,王心帆曾回忆道。“小明星”一生短暂,其生前所唱曲目中,有三十余首为王心帆所作,多为流传至今的经典曲目。
星腔曲目艺术造诣高,学习却非易事。“只有先进入词作者的内心世界,才能以声带情,演绎好每一个曲牌,每一首曲子。”李月友说,在她拜师学艺时,其师傅——“小明星”嫡传弟子陈锦红讲究“知人论世”,总会一边传授星腔技巧,一边讲述每一支曲子背后的故事,帮助她找到打开作者内心世界的钥匙,达到以情带声的效果。
“初学《秋坟》的时候,想起王心帆的恋人跟师祖邓曼薇一样,都是年纪轻轻就凄凉去世,心里十分难受,不知不觉自己就代入其中。”李月友说,如今她依然传承师傅“知人论世”之论,教导学生做到声情并茂。
小明星艺术馆开馆当天,馆内举办“永恒的星光”粤曲星腔绽芳华戏曲欣赏会。图为粤剧演员上演《穆桂英招亲》选段。
代代相传 永绽芳华
三水虽为“小明星”的故里,但粤曲星腔诞生后,流落他乡长达半个多世纪才回归故里。让这份绝艺回归三水的,离不开李月友等星腔艺术家的努力。每思及此,李月友总会想起她与粤曲星腔结缘的故事。
李月友出生在一个三水戏迷家庭,幼时随父母在广州生活。“粤曲就是我的胎教音乐。”李月友笑着说,通过父亲的留声机,她接触并爱上了粤曲艺术,也第一次听到“小明星”的声音。
李月友幼年初学曲艺,专攻花旦、勤习子喉。又因现实原因中断曲艺学习,直到十余年后才重拾曲艺梦。“当时儿子都七八岁了,再开腔时发现子喉腔已经唱不了,只能唱平喉。”李月友说,20世纪80年代末,她在机缘巧合下改学星腔唱法。
没想到,一次无奈的改变,却造就了后来不平凡的际遇:她获得陈锦红的赏识,并最终成为星腔的第三代传人。
1997年,自学粤曲星腔10年的李月友到香港参加“小明星”研讨会和演唱会。她以“小明星”的扮相在台上唱一曲《秋坟》,惊艳全场。在这首“小明星”的拿手名曲上,李月友倾注了很多心血,情到深处,她在台上的一笑一颦都有邓曼薇的影子。
观众席中,一名八旬老人敏感地捕捉到这一份神似。这位老人就是陈锦红。几天后,在60余名星腔粉丝的见证下,她收李月友为关门弟子,陈锦红说:“她好似我阿家(意思为:李月友很像邓曼薇)。”
“师傅当年收我为徒,说我跟师祖有点神似。而最打动她的,是我也来自三水。”李月红说。从那时起,李月友苦学星腔技巧,传承曲艺。为了推广星腔唱法,她在唱腔上保留传统,并在歌词方面尝试改良以适应时代和大众审美。
同时,她频回三水,依托粤曲星腔研究中心、传习所、培训基地等载体,积极开展粤曲星腔的演出和传教活动,让粤曲星腔在三水永绽芳华。
今年中秋,一场广佛肇青少年粤曲星腔邀请赛在小明星艺术馆举行,不少选手参赛献唱。现场,评委们无不感慨星腔后继有人。
到目前为止,粤曲星腔已传至第四代传人。李月友也找到了她心仪的弟子邵秀雯。邵秀雯8岁即拜师李月友,先后在广东省粤剧学校、星海音乐学院修读戏曲和音乐表演专业。李月友最大的期盼,就是等邵秀雯声音定型了,就将星腔的唱法倾囊相授。
小明星艺术馆内,市民正在星腔体验室内清唱名曲《分飞燕》。
对话人物
以声传情方能扣人心弦
问:您是怎么跟粤曲星腔结缘的?
李月友:10岁以前,我跟父母在广州生活。当时,粤曲是社会上最流行的娱乐消遣。我从小学习花旦、勤习子喉,后来中断很多年,再开腔时发现已经唱不了子喉腔,只能唱平喉。有缘在曲友的帮助下改唱了粤曲星腔。师傅(陈锦红)当年收我为徒,说我跟师祖(邓曼薇)有点神似。而最打动她的,是我也来自三水。
问:学习粤曲星腔有何技巧?
李月友:以声带情,方能扣人心弦。在学习粤曲星腔时,只有先进入词作者的内心世界,才能以声带情,演绎好每一个曲牌,每一首曲子。比如,《秋坟》是师祖邓曼薇生前好友王心帆为悼念病逝恋人所作,师祖在猝然辞世时就是唱至“芳草死,只有夜来风雨送梨花”吐血昏迷。我初学《秋坟》的时候,想起王心帆的恋人跟师祖邓曼薇一样,都是年纪轻轻就凄凉去世,心里十分难受,也不知不觉就把自己代入其中。
2
文/佛山日报记者黄妙哲、吕小洁
图//佛山日报记者王澍摄(署名除外)
网址:人文三江|粤曲星腔:三水首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http://mxgxt.com/news/view/1045519
相关内容
三水小明星艺术馆:打造“粤曲星腔”朝圣之地,让“星腔”生辉她是出自三水的粤曲星腔创始人,不愧成为曲坛魁首!
我国三项非遗转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向世界提供非遗保护中国方案
从“小川剧”到省级非遗 安岳曲剧如何独树一帜丨文化资阳③
上海浦东各级非遗项目增至84个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遗保护中的民俗文化
秦腔“创新展演” 非遗“焕新破圈” 激发西安文旅市场新活力
再现小明星传奇人生,三水云东海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精品工程
开始投票!2020年度佛山文博十件大事与非遗十件大事,由你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