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卫华:农业创新与品质追求的实践者
李维康
在农业这片充满活力与不确定性的土地上,挑战无处不在,它们像顽皮的小鬼,随时准备给农业实践者带来意外的“惊喜”。然而,要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摘取甜美的果实,创新和实践是不可或缺的。这不仅是一条真理,更是农业实践者的核心理念——为消费者带去美好的产品。熊卫华,时创农业的董事长,正是这样一位将理念转化为行动的实践者。他深知,要在农业的舞台上翩翩起舞,就必须拥抱创新,不断实践。通过不懈地努力,熊卫华董事长致力于将挑战转化为机遇,为消费者带来高品质的农产品,体现了他对农业实践的深刻理解和承诺。
真正的创业,都是从破圈开始的
熊卫华在高中时期填报志愿时,心中怀揣着一个梦想——从事一份能够让他走遍世界的工作。他最终选择了蔬菜种植专业,这似乎是一种命中注定的缘分。这个专业不仅满足了他探索世界的愿望,更让他找到了一条能够实现个人价值和对农业贡献的道路。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熊卫华逐渐发现了创新的重要性,他意识到,唯有不断创新,才能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引领行业向前发展。
2002年毕业后,他一直在农业领域深耕细作。他的工作使他有机会游历世界各地,这些经历极大地拓宽了他对农业的认识和视野。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熊卫华深刻认识到,创新是解决农业面临的各种挑战、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关键。由于工作能力出色,熊卫华受到了一家外资农业企业的重视,并被邀请担任总裁一职。这表面上是一个稳定且有吸引力的职位,能够为他提供舒适的生活和职业发展。然而,面对这样一个选择,熊卫华听到了许多来自农业领域有识之士的声音:“你的这一辈子基本可以一眼望到头了,没有什么挑战。”他们鼓励熊卫华创业,按照自己的理念去打造一个模范企业。这样的建议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创业激情和对农业的热爱,促使他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
2012年,他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熊卫华在农业市场上发现了一个矛盾现象:种植端的农户常常面临产品滞销、甚至烂在地里的困境;而渠道端的商家则苦于收到的产品品质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这一发现促使他从种植标准化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他的创业团队在山东建立了农业服务站,采用GLOBLE G.A.P标准作为与农民合作的基石。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困境。一些农户严格按照标准操作,即使作物遭受虫害也不使用合适的药物,结果导致作物绝收;另一些农户则自行其是,使用了禁用的农药,导致成熟后的农产品检测不达标,公司无法收购。这些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让熊卫华倍感压力,他不得不面对农户的种种投诉和质疑,反思为何一个好的愿望没有带来预期的好结果。
到了2014年,熊卫华的第一次创业尝试几乎走到了尽头。面对财务困境,熊卫华终于鼓起勇气,召集两位合伙人进行了一次坦诚的对话。然而,出乎熊卫华意料的是,两位合伙人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理解和支持。他们告诉他,事业一切都能慢慢来,但是你的创新理念不能停止。
种种思量后,熊卫华决定:宣布团队解散,关闭公司。尽管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但熊卫华并没有放弃。他明白,即便面对巨大的挑战,也必须持续对农业进行创新。
让种子生而卓越
第一次创业结束并没有阻拦他追求创新的想法,他决定出去走一走。
他走访世界各地农业大户,他发自内心觉知,凡与土地打交道的人,无论国别,都很朴实且热情。西班牙的土豆、肯尼亚牛油果等等,所见、所历,让他从心底里坚定,创业这事还没结束,它有价值、有意义。
下一次出发,他选择了种子。
种子是农作物的根基,而一个创新的理念是创业征程的启明星。传统上,种子公司多以“高产、抗病、耐运输”为育种目标,但熊卫华对此持有独到见解,真正的优质种子对农户、消费者都应具有吸引力,品种是基石,品质是准绳,缺一不可。
在创业初期的两年里,他们没有成立公司,也没有与行业同仁进行交流,因为他们的育种理念与常规做法大相径庭。团队选择了西瓜、甜瓜、西红柿等难以种植和抗病的作物,作为研发优质种子的突破口,默默致力于科研工作。在追求卓越品质的过程中,他们面临了栽培难度的增加。起初,新研发的种子长势并不理想,这引起了一些同行的议论——“做新品种,没必要吧?轻松赚钱不好吗?”——要创新,就不会轻松。
他们选择了避开争议,继续埋头于研发工作,他们成功培育出了一款优质的西红柿种子,果实个大味美,每公顷产量可达60000公斤。尽管山东当地农民种植的西红柿公顷产高达225000公斤,但熊卫华团队的西红柿因其出众的品质,市场价格可达普通西红柿的两倍。可在推广给农户种植时,由于农户采用了传统的大水大肥种植方式,每公顷产量降至22500公斤,且出现了裂果现象,引发了农户的不满。
熊卫华和团队深知,种子本身的品质是优秀的,问题出在栽培技术上。
这一认识进一步坚定了他们打造全产业链的决心。
农业产业链的每一步,都是哲学
“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品质不佳就进行改良,技术不足就深入研究,设施落后就进行革新。”为消费者带来优质的产品,必要的革新,这也意味着每个环节都从零开始。
熊卫华认为,种植过程里,提高过程品质与降低投入成本是关键,这两点也是未来10年市场竞争的关键。他们通过模仿与创新,又打造出一套自己的栽培系统。
他们从实践出发,一套数字化的种植系统造价只要40到100元每平方米,而玻璃温室每平方米的造价就在2000元左右。在棚膜的建造上,他们沿用传统打桩的方法,不做硬化,不用一砖一泥,不仅降低了成本还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并进。针对农民这一方面的模仿,熊卫华团队毫不吝啬,“对社会、对环境有利的方法,我们欢迎大家一起使用。”
降低了种植系统成本,接下来就是如何打造一套相对应的栽培系统。因为一直沿用国际GLOBLE G.A.P标准,熊卫华他们也在思考,给种植端提出一大堆负面清单,那遇到问题时的替代解决方案是什么?只提要求,不提解决方案,怎么让用惯了传统种植方式的种植端农民操作?土壤微生物、熊蜂的使用与化肥的矛盾点、土壤改良、轮作等等,熊卫华与团队将栽培端需要的问题全部考虑到并且拿出相应解决方案。
谈到农民利益分配问题,熊卫华和团队给予了更周全的考虑:在内蒙古,他们设立了40公顷的示范种植区,以1.3公顷为一个种植单元,每个单元由一户农民负责,每个单元都要沿用验证过的种植系统以及栽培体系,按单个产品的标准进行收购,超出平均水平的还给予奖励。这样一来,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保证了付出农户的利益,“大家都干得高兴。”
青岛农大的一位农业教授看到他们一步步做出的成绩不禁感叹:“你们把我们这些专业人要做的事情都做完了。”
从2017年开始,一切都向积极的方面发展:需要他们在产品的渠道商越来越多;G.A.P连续五年通过认证;想要加入他们种植示范区的合作社和农户愈来愈多,还有的种植区邀请他们打造低成本种植系统。他们产出的甜瓜、西瓜在市场上变得供不应求。他们用实践告诉了市场同行,这个方向没错。
十年磨一剑,熊卫华和他的团队在农业这片充满挑战的田野上,不断播种希望,不断地试错与实践中,坚持对卓越品质的执着追求,不仅赢得了市场的认可,更获得了金伯利农场的信赖和近亿资本的支持。
“我们这十年,只是开始。未来,我们要继续走在创新的路上,不断实践,不断突破!”
只要不停下,农业的未来就没有界限。
网址:熊卫华:农业创新与品质追求的实践者 http://mxgxt.com/news/view/1035768
相关内容
生态农业创新实践 巨鹿金银花闪耀泰安里央视专访华农校长薛红卫:培养未来新型农业人才
英德红茶与麻竹笋产业开启国际协作新纪元 ——巴拿马外交使节体验英德“头采节”,深度考察中国现代农业创新实践
抖音电商“萤火计划·播种季”售出农产品55.6万单,鼓励创作者践行社会责任
农村初中化学复习课的实践与思考
创新与市场营销:创新营销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富硒农业:健康与品质生活的璀璨明星
归农商城丨归农电商:绿色农业创新引领,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时尚产业与品牌创新
8项农业科创新成果亮相,拼多多加速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新质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