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艺人”诞生记:摒弃流水线偶像,打造独一份个体

发布时间:2025-05-07 06:41

  张蕾   编辑|朴芳

  壹心娱乐又完成一件大事。

  作为一家致力于打造体系化运营的新型经纪公司,其旗下的“壹加壹”瞄准了中国明星经纪行业的下一个风口:由服务明星转为创造明星,为行业输送兼具人气和实力的新鲜力量。近日,壹加壹的首期八名“预备艺人”已经完成为期一年的个人专属培训,即将在全行业面前亮相,接受观众检验。

  今年是造星大年,各类新人借由选秀节目、影视剧层出不穷。但是,“谁红找谁演”,影视作品愈发依赖流量、妥协质量,观众对年轻演员认可度跌至冰点,整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刨根问底,还是造星行业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惹的祸,一名职业艺人在踏进圈子前,并没有来得及夯实基本功——除了一时漂亮的数据,他们留不下能被记住的作品。

  壹加壹决定追根溯源,从源头上铲除行业痛点。说到做到,他们为此默默耕耘了一年,不“厚积”,就绝不“薄发”。

  打造这八名新人的,都是中国明星经纪行业资深的几位老手。他们深谙市场规律,深知旧式造星方法的隐疾,因此全新创立了一套贴合中国市场实际运作经验的艺人培养体系——不仅教声台行表,还教为人处事、粉丝互动、微博经营、时尚品位;不但负责签约和培训,还负责量身定制角色;他们的目标不是生产一个整齐划一的偶像团体,而是培养一个个有性格、有实力的年轻艺人。

  壹加壹概念宣传片

  明星经纪的新风口

  由服务转为创造

  2010年是明星经纪行业的分水岭,那年夏天,仅在北京CBD就挂牌成立了17个明星工作室,李冰冰、范冰冰、周迅、黄晓明……顶级明星纷纷开启个人工作室年代。

  成立于2014年的壹心娱乐也在面临这样的问题:在头部资源日趋稳定的情况下,如何才能赋能娱乐产业新力量?作为一个新型经纪公司,怎样才能真正成功打造出一个属于中国的明星经纪链条?把一个新人从无到有捧红,亦或是将一个上升期艺人推向巅峰,无疑都不是壹心想要寻找的全部答案。

  在创办壹心娱乐之前,五位创始合伙人都有与明星合作的丰富经验——杨思维曾任范冰冰工作室副总经理,陆垚担任过“我们制作”运营总监,陈洁任职过美国CAA中国分公司及安乐影业制作部,陈嘉颖曾在华谊、拾捌等经纪公司工作,李颖过去担任陈坤经纪人长达十余年。

  他们几个都是中国明星经纪行业老练的操盘手,辨得清这个行业的顽疾,也看得见下一个风口。

  “因为在服务成熟艺人的后期,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拒绝。对不起没有时间,对不起不太合适……当艺人达到一定位置,经纪人能做的真的不多了。我能清楚地看到整个行业在向年轻市场倾斜,而我们的年轻人没有做好准备,经纪公司也没有做好准备。”李颖说。

  壹加壹 CEO 李颖

  在她看来,韩国有SM,有JYP,美国有CAA,而中国只有保姆型的经纪人、制作公司的经纪人,或者明星干脆成立个人工作室,缺乏专业化的、系统化的成熟经纪体系。

  他们决定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从被动“服务”转为主动“创造”。

  在“练习生”这个词还没火遍中国的一年前,壹心娱乐就早早开始布局新人市场。李颖的判断与壹心娱乐其他几位合伙人不谋而合,于是在2017年,“壹心·壹加壹”成立了,由李颖出任CEO。

  与壹心娱乐为马伊琍、朱亚文、赵又廷、朱亚文、张雨绮、宋佳等实力明星提供专业经纪服务的定位不同,壹加壹的业务方向是培养新人,而且坚持签约没学过表演的纯素人,从零开始;之后,他们会为这些新人提供定制化专业培训,帮助他们找准市场定位,同时进行商业包装和粉丝运营。最终目标,是让这些新人成长为不仅有颜值有人气,更有业务实力的青年演员。

  壹加壹为何有这样的自信?

  换个思路挖掘新人

  从源头规避行业痛点

  首批壹加壹“预备艺人”有八位,他们是——何廖侣匀、吕勇卓、王安宇、俞彬、余承恩、张舒沦、朱然、万鹏。截至目前,八位新人已经完成了为期一年的培训,摩拳擦掌,整装待发。

  李颖还清楚地记得在最初的海搜阶段时,他们几个合伙人的那份“执拗”。

  第一不要北电中戏的表演系学生;第二必须全部合伙人拍板才能通过,一个都不能少。

  目前新人市场上“抢人”成风,壹加壹的选拔过程可谓特立独行。有的经纪公司为了锁定中戏北电出来的新人,直接甩出200万年薪的诱惑条件,但新人一旦红了便会出走,公司又得重新挖苗子,周而复始;有的公司则找来一批外表靓丽的素人,简单培训后便将他们推向市场,结果就是各项基本功不扎实,影视作品劣质化严重。壹加壹决定夯实每一个脚印。

  壹心娱乐的几个合伙人里,杨思维的思维逻辑偏商业和宣传,路垚和陈洁的出发点贴近剧组制作人,而李颖习惯以产品、品牌角度作全盘考虑。面试的时候,他们也不会拘泥于外表或才艺某个点,“你用什么来吸引我都可以,颜值、性格、学习能力、整体素养,经纪公司需要撬动一个亮点,把它放大到市场里去作为你的卖点。”

  “在跟他们聊天的过程里,如果我脑子里已经形成了他的一个成长路径,那么就可以谈合约的部分了;如果没有,我还需要经过一年的时间去摸索,去寻找他身上的亮点。”李颖透露。

  比如,朱然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他对标的角色就是优质的青年人;吕勇卓外表偏熟男风,可能适合气质悲伤一点的角色。八个人里,任何两个都不会“撞型”,每个人都独一无二。

  “材”选好了,下一步就是“因材施教”。

  培训不要流水线生产

  要因材施教

  韩国很善于流水线式培养整齐划一的偶像团体,但那套模式并不一定适用于中国,尤其不适合为影视行业输送储备力量。因此壹加壹很明确,他们培养的不是“练习生”,而是一个个有性格、有实力的“预备艺人”,时刻为进入影视行业做足准备。

  在壹加壹的新人培训基地里,有宽敞明亮的排练厅、舞蹈室、摄影棚、影音教室、健身区等,硬件设施一应俱全;而就在教学区楼上,就是他们的经纪团队、商务团队、培训对接等工作人员的办公处。教学和办公一体化,实时对接。一年来,新人们每天从早9点到晚9点,都在这片小天地里挥洒汗水,奋力成长。

  壹加壹纪培训录片

  壹加壹的定制课程分为两大块,一块是专业训练,主要是演员应当具备的声台行表,包括表演、台词、肢体、艺能、舞蹈、导演、文学等方面的培训;一块是职业认知,是为成为一名合格艺人做准备,包括锻炼心理素质,学会判断名利是非、处理与粉丝关系,甚至包括个人时尚定位、社交媒体运营等等,都在壹加壹的培训范围内。

  这是壹加壹基于多年来的第一手实践经验、独家自创的一套艺人培养体系,完全与市场相对接,此前没有任何可借鉴的模板。

  他们为新人们请来中戏最好的老师,同时又对原有表演教学体系进行了改良。“之前他们在中戏的目标是培养中国最优秀的舞台表演艺术家,但现在这些年轻人演的大多是现代都市剧,需要更多地训练镜头前的表演。”李颖说。

  “我一直在跟他们讲,你是独一无二的那一个,不要去想老师会不会喜欢我,经纪人会不会喜欢我,这些你都不用想。”

  八个人上课已经属于“小班授课”,壹加壹甚至做得更细。他们为每名学员量身打造学习方向,比如从经纪人角度认为某位新人有成长为爆发型动作演员的潜质,那么就会请专业老师突出训练他这方面的技能。老师甚至还会跟着新人去剧组,就在片场做进一步贴身指导。

  经过一年的训练,八名预备艺人顺利“毕业”了。但据李颖透露,其实最早是十个人,有两人已经在中途被淘汰了。“有一个孩子只上了一个月课,他对一些意见不同的人会有很强烈的排斥心理和过激反应,我们认为他不太适合从事艺人行业;还有一个孩子外表非常突出,但他是在美国长大的,个性非常强,没有任何东西能约束他;我们再三考虑,虽然他很帅,可能拍个戏就能红,但长久来看,他不是我们想输送到这个行业里的人。”

  在李颖看来,做艺人需要不仅限于专业方面的素质,能做艺人的,一定是普通人群中的那个“超人”。

  商业包装前置

  打造完整经纪链条

  除了在发掘新人和定制化培训上有一手,壹加壹还将产业链下游的跟踪进阶、市场定位、商业包装进行前置,真正实现了一条龙式经纪服务。

  早在与这八位新人签约之初,壹加壹就开始有意在市面上寻找适合他们几个定位的角色,并着手进行IP采购、剧本改编等工作。依托壹心娱乐的全产业资源,八位新人在完成一年培训之后就会迎来两部IP影视作品的出演机会,今年11月开拍。八人中唯一一位女生万鹏,在培训半年的时候就已经演了一个女一号的角色。

  商业方面,壹加壹也在帮助每位新人做个人商业品牌,增加粉丝黏性。几个年轻人才刚刚出道,就已经各自拥有一些粉丝。

  李颖表示,壹心绝不会强制执行“老带新”的约定,不会让公司里的知名艺人带着新人去演影视剧、去蹭一些露脸的机会。只有非常适合某一个角色,并且能力也得到导演认可的情况下,新人才会去演。

  除了一期这八名已经亮相的预备艺人外,壹加壹的二期学员也已经培训了半年,三期学员正在火热招募中。壹加壹在尝试不断提高门槛,希望能把更尖端的人才输送到行业里。

  对于他们的未来,李颖充满信心:“五到十年后会是这一波演员的市场,他们会代表中国这个行业里演员的样子,他们是更趋于职业化的。”

  在“数字小姐”“倒模演员”“抠图艺人”等行业乱象丛生的今天,壹加壹试图放慢脚步,厚积薄发,打造一批真正经得起观众检验的艺人。他们不是靠脸吃饭的花瓶,更不是磨平棱角的木头,是一个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青年演员。就像壹加壹的logo一样——前面的“1”代表公司,后面的“一”代表每一个不同的个体,独一无二,无可取代。

网址:“职业艺人”诞生记:摒弃流水线偶像,打造独一份个体 http://mxgxt.com/news/view/1028942

相关内容

从明星发掘到批量生产,中国能否打造出超级偶像团体
从明星发掘到批量生产,中国能否打造出超级偶像团体?
从电视选秀到互联网造星,偶像养成模式会成为下一个巨星诞生地吗?
打破魔咒 : 偶像团体运营的商业法则
打破魔咒:偶像团体运营的商业法则
铁打的流量,流水的偶像,“饭圈”背后的资本收割
“偶像团体”综艺节目热,十年发展变化中有提升
爱奇艺CEO:摒弃以明星为卖点靠明星博眼球的错误做法
综艺偶像可以“生产” 流量也可能失灵
《偶像练习生》:用韩国流行文化的套路制造国产偶像?

随便看看